10. 電視中的許多場景絕不是真實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必須埋頭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電視裏演的那樣天天泡在咖啡館裏。
第二節股神巴菲特
金融界投資大王沃倫巴菲特起家於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紡織公司——伯克希爾公司,神奇地在30年左右的時間內變成了一家封閉式基金公司,接著又成為了一家股權公司。現在伯克希爾公司主要擁有可口可樂、吉列、美國特快、迪斯尼和華盛頓郵報這樣一些享譽全球的大公司的持股權。他的股票也在30年間上漲了2000倍。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巴菲特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五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經火。剛剛跨入11歲,他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覺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係,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他從格雷厄姆那裏學好了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
1951年,21歲學成畢業的巴菲特多次碰壁,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1956年他回到家鄉,年少氣盛的巴菲特決心自己一試身手。有一次,他在父親的一個朋友家裏突然宣布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標,我就從奧馬哈最高的建築物上跳下去”。不久,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巴菲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已擁有了五家合夥人公司。當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整天躲在奧馬哈的家中埋頭在資料堆裏。他每天隻做一項工作,就是尋找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廉價小股票,然後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升。這正是格雷厄姆教給他的秘訣。這些遠遠低於其營運資本的股票果然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格雷厄姆的“點金術”百試百驗。巴菲特獲得了“成功的投資業經營人”的名頭,兌現了他的“百萬富翁”狂言。
在別人的眼裏,股市是個風險之地,但在巴菲特看來,股市沒有風險。“我很重視確定性,如果你這樣做了,風險因素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股市並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巴菲特說投資的原則其實很簡單:第一條,不許失敗;第二條,永遠記住第一條……股市並不是不可捉摸的,人人都可以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巴菲特還說:“投資的決定可用六個字來概括,即‘簡單、傳統、容易’”。
第三節汽車大王福特
1863年,亨利·福特出生於底特律市郊一家農場。少年時期,福特就表現出驚人的機械方麵的天賦。12歲時他花很多時間建立了一個自己的機械坊,15歲時親手造了一台內燃機。1903年,福特與其他投資人一起建立了福特汽車公司,並與1908年推出了福特T型車。T型車一上市就受到極大的歡迎,福特汽車公司的新工廠連夜生產仍然供不應求。
在廠房車間的配置上,以往的做法是將汽車固定,不同工序的人依次加工直至裝配出車,這樣人員處在不停地流動中,生產效率不高。福特毅然打破常規,讓每個車間的人員固定,使加工的零件依次通過傳送帶進車間,加工完畢後流入下一個工序,這樣很快提高了工作效率。這就是企業管理學中著名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是大機器時代生產方式的傑出代表。福特車追求大批量、低成本,很快迎合了市場的需要,T型車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1914年,福特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了將工人工資提高114%的決定。這一舉措激起了美國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無數工人從全國各地湧向底特律,要求在福特汽車工廠工作,以至於福特不得不把“雇員已滿”的牌子掛到工廠大門口。各大新聞報紙也對福特的這一做法進行了報道:“在過去,資本家為了賺取利潤,所用方法都是盡可能提高產品的價格,盡可能壓低工人的工資。可是,福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看看T型車,它的價格一直在下降,今天,福特又宣布大幅度給工人增加工資。然而,福特汽車公司仍然在不停地盈利,為什麼呢?因為福特不把工人看做一個勞動因素,而是看做人,有尊嚴的人。這樣他采用調動工人積極性的方法,采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采用大批量生產降低成本的方法,不僅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公司的盈利持續增長,也大大改善了勞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