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趣味英美文化·美國(22)(3 / 3)

作為美國現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卡內基啟發了包括蓋茨在內的一代又一代美國人。他的名言“擁巨富而死者以恥辱終”,為慈善家世代傳誦。最終,作為美國第一代的超級富翁,卡內基捐出了他的全部身家。巴菲特說,如果卡內基和洛克菲勒當初沒有那麼做,今天美國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慈善了。

2009年3月,蓋茨在旅行途中短暫逗留奧馬哈,巴菲特請他吃飯。聊天中,巴菲特說:“我現在的錢,其中1%就夠我和家人生活用了,剩下的99%並不能讓我更快樂和幸福,我想全都捐出去。”蓋茨當即表示讚同。一場規模浩大的慈善行動的大幕,就這樣被他們拉開了。巴菲特和蓋茨夫婦找到了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的掌門人大衛·洛克菲勒,希望他出麵主辦一次超級富豪聚會,討論、交流慈善理念。洛克菲勒欣然同意。後來,宴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參加者也越來越多。

宴會的結果是一封被稱為“慈善誓言”的邀請函。邀請函請美國超級富豪公開承諾在有生之年或去世後向慈善和公益組織捐出至少一半的財富。據統計,400位登上福布斯美國排行榜的富豪總家產約有1.2萬億美元,如果按每人捐獻50%計算,至少可為慈善事業捐出6000億美元。2010年8月5日,巴菲特和蓋茨的這一號召得到了響應。美國最富有的40名億萬富豪已經簽署“慈善誓言”。

當然,像卡內基和蓋茨這樣捐出全部身家的美國人仍然十分少見。大部分美國人以及美國公司捐款行善,並非簡單的利他主義,而是利人利己之舉。所謂利人,就是通過捐款幫助他人;所謂利己,則是通過捐款,減免個人所得稅,同時得到好名聲。可以說,慈善減免稅收的製度,是美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催化劑。

刺激美國人,尤其是美國富人慈善捐款的還有美國的遺產稅。高額的遺產稅促使很多美國富翁另想高招,以捐款給慈善組織的方式,逃避納稅,同時盡量保障其子女後代的利益。可以說,幾乎在美國現代慈善組織誕生的同時,美國國會就開始建立鼓勵民眾捐款的相關製度。

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美國人收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在納稅和慈善之間選擇了後者。慈善減免稅收的政策,直接推動了民眾捐款的熱情和捐款數量的增加,與此同時,非營利性慈善組織的數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美國的富豪階層同時是富有遠見的社會精英。教育是美國早期慈善捐贈的重點領域,也是絕大多數慈善基金會資助的首要領域。出於對“知識就是力量”這一理念的推崇,美國富人階層把教育視為改良社會最重要的手段,重視扶助教育一直是美國慈善事業的傳統。正是由於依萊辛·耶魯、埃茲拉·康奈爾、約翰·霍普金斯、利蘭·斯坦福等人的捐助,才成就了一批以他們名字命名的當今世界一流的大學。20世紀以來,從早期的卡耐基、洛克菲勒到今天的比爾·蓋茨夫婦,美國的富豪及代理他們捐贈意願的慈善基金會,無不將教育作為優先捐贈的領域。此外,健康、藝術文化以及對國際事務與人權領域的捐助同樣是美國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富人是美國社會的中堅,對美國的發展強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美國社會各領域都擁有極大的影響力。深入考察美國社會就可以發現,美國最有力量的並不是它不可一世的軍隊,而是它的企業,是它那一大批天下無敵、富可敵國的巨型跨國公司,而站在這些公司背後的就是美國的富豪們。可以說,沒有美國富人就沒有今天的美國;反過來說,是美國這個國家成就了美國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