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泰坦尼克號》投進去了2億美元,誰投的?電影老板麼?不是。我專門考察了這個問題。人們稱呼斯皮爾博格和卡梅隆為“燒錢的機器”,你想2個億是多少錢?為什麼敢投入這麼多?電影投資商很重要。奧利福·斯通——就是那個拍過《刺殺肯尼迪》和《野戰排》的導演——他在越南服過兵役,得過奧斯卡獎。他談了一個問題:中國文化和電影結合得太差。你看美國的電影,隻要各國好的文化,沒有門戶之見,拿來就用。我順便問了這個問題,為什麼敢投資這麼大?錢是哪裏來的?他說道理很簡單,美國電影一定要和商人打交道,文化一定要和經濟高度結合。《泰坦尼克號》拍出來之後,你發現沒有?那種女人穿的鞋,在中國叫做“鬆糕鞋”或“大船鞋”,《泰坦尼克號》電影門票賺了18個億,這種鞋的暢銷,使商人賺了26個億。投資的正是商人,鞋商早就瞄準市場了。
每一個電影出來以後的後續市場銷售什麼?這是美國的銷售秘密——文化永遠是經濟的先導——文化項目要做大,必須與經濟結合。如果文化在經濟時代,不與經濟相結合,你的文化永遠也做不大。一個想策劃555煙草的廣告公司的國際公關部經理來找我,談一個合作,搞一個民眾的文體活動。一個煙草公司,搞什麼文體活動?一定是有名堂的。“具體內容”他說,“你給我們做一條555米的龍。從天壇開始,敲鑼打鼓、放氣球、放鴿子。在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那裏結束,設計好了路線,55.5華裏。”我說:“我明白了,地點有了,時間是不是5月5號的下午5點?”他說:“您的悟性還挺高。就是555米的龍,55.5華裏的路程,5月5號下午5點開始舞動。”這邊放氣球、放鴿子開始,那邊晚上結束時放禮花,熱熱鬧鬧。我說:“你這根本不是什麼公益性的群眾文化活動,是超級的香煙廣告,為什麼呢?美國全國都禁煙了,大街上都不許吸煙。現在中國12.9億人,非常悲哀的是,中國高科技沒上去,煙民絕對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現在香煙的主戰場在中國,‘萬寶路’和‘三五’你死我活的較量在世界範圍內的勝負要看中國市場上的競爭結果。你‘三五’是衝著‘萬寶路’去的,純商業行為,而且按照我國的廣告法,這樣的廣告是不能在電視台做的,所以逼得你用這個辦法,是商業活動。”這件事情我感觸很深。很多人都說文化項目難搞,其實要看怎麼搞。文化項目要想做大,一定要和當代的社會經濟活動相結合,才可以把文化項目做強、做大,因為,生存的客觀環境就是經濟時代,就是WTO。
三、品牌立身策劃起家
案例三:新生文化企業的成功之路上邊我講了一個大的上規模、上檔次,以文化價值為內涵的迪斯尼的整個產業鏈的結構、經營方式、外延的擴展和銷售方式的例子,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化產業品牌。其後講了一個文化旅遊景區及相關產品銷售的問題。再有是一個國際運作的例子,如何利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做超級現代方式的廣告的例子。這些都說明,文化產業是一種市場經濟的生產實踐行為。
品牌立身、策劃起家。這是針對中國現實可行的操作和最基本的方法。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在座的每個人,誰能說我手裏有2000萬美元做一個文化項目?2000萬美元沒有,好,誰有2000萬人民幣?也沒有,200萬人民幣有沒有?沒有。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錢,也不用回避,資金緊缺,可又要做文化產業,要做項目,要把項目做好,又要賺錢。怎麼辦?隻好用一個辦法,品牌立身,策劃起家。
文化產業從本質來講屬於高智力,不是人的技術技巧,而是人的腦子對文化價值的認知,是對於人類整個社會的文化、經濟互動關係的把握。發展文化產業,要找準自己的著手點和著力點。著手點是切入點——從哪裏下手。著力點是抓那個主要矛盾。
大家都知道,冰島和中國建交比較晚。因為北歐國家小人口少,但是經濟發達,他們的人均指數比較高,所以他們以前看不起中國。後來看到中國和美國的貿易居然有300億美元的順差,很是驚奇和紅眼。正好西方經濟開始衰退,他們就看準了中國這個市場,開始和中國建交了。有一位大使很有意思,他來中國以後,很多人認為,他一定會搞漁業產品,搞科技博覽會、展銷會。因為冰島這個國家是漁產品為主:魚罐頭、皮革、魚肝油等等。他們國家就是以此為經濟支柱。但是,他做了一個“比約克”——就是異類的精靈,在國際還得過金獎。這個大使做“異類的精靈——比約克冰島歌手演唱會”,在工體,紅紅火火。很多人就提了一個疑問:“尊敬的大使先生,為什麼在經濟時代,您作為大使,不搞經濟、不搞工業、不搞科技、卻搞文藝?”大使說:“到時候我會給大家一個明確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