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唐宋時期的“番客”——回回民族的先民(1 / 1)

唐宋兩代,由於海陸交通發展,有大批波斯、阿拉伯等國的穆斯林來華經商。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留居中國不願回去的,這些“番客”及其後代,元朝以後融合於“回回”之中,成為回族來源的一個組成部分。

公元7世紀60年代,白衣大食(即阿拉伯)征服了呼羅珊(今伊朗)和中亞細亞阿姆河流域廣大地區,大食帝國與唐帝國之間的陸路交通被打開,兩個帝國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當時許多大食貢使和商人,經由阿富汗、天山南北,由甘肅、青海直抵唐都長安。據史籍記載,從唐高宗永徽二年至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651—798年)的一百四十八年間,大食遣使至唐共達三十七次之多。當時經過這條通道(即“絲綢之路”)來華的商賈數目也相當可觀。據《資治通鑒》記載,德宗時留居長安的外商就有四千多人,涼州(今武威)等地外商人數亦甚多,其中阿拉伯、波斯商人占多數。玄宗、肅宗時發生“安史之亂”,兩京及北方大片領土失守。為平定叛亂,收複兩京,唐王朝曾借用大食、回紇等國兵二十萬人。叛亂平息後,據說這些兵有一部分被允準留居下來,在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及靈州(今寧夏靈武)附近落戶。德宗以後,吐蕃、契丹、黨項等族相繼興起,因北方連年交戰,唐至大食的陸路交通被阻斷。

然而,此時海上交通卻空前繁榮起來。此後,阿拉伯、波斯等國人,多由海路,經過馬六甲海峽到中國來。唐宋時期,我國東南沿海經濟、文化日益發展,廣州、杭州、泉州、揚州等地,有大批阿拉伯、波斯人經商居留,每處都多達數千人。唐王朝對外商一般采取鼓勵政策,在以上城市設置“市舶使”專管外商事務。並且還特意下令保護來沿海一帶經商的外國人。到了宋代,海上貿易更加發展。北宋時更是鼓勵海外貿易,太宗曾親派使者,“賚敕書、金、帛,分四路抬致海南諸番”,後在廣州、明州(今寧波)、杭州設置“市舶司”(號稱“三司”),在泉州、溫州等地設“市舶務”或“市舶廠”,掌管番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

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的阿拉伯、波斯等國商人,多係穆斯林。他們初來華時,隻是做買賣,是僑民性質的“客居”,所以華人稱之為“番客”。他們在某一城市中,多聚居在一處,華人稱為“番坊”。“番坊”中有番坊長,管理“番坊”中事務。“番坊”中還設有禮拜寺,供穆斯林從事宗教活動。唐時,這些穆斯林在中國建立的禮拜寺,據說有兩座,一是廣州的懷聖寺(即光塔寺),一是長安大學習巷禮拜寺。宋時建有泉州的清淨寺、杭州的鳳凰寺、揚州的麒麟寺等。久而久之,這些“番客”中有許多人在中國長居不歸了,並且有不少娶漢女為妻,生兒育女。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竟出現了“五世番客”。有的“番客”還設了“番學”,供諸番子弟上學。

到了宋代,在廣州、泉州等地已出現了“番客”的公共墓地。廣州的穆斯林墓地在北郊桂花崗,以“宛葛素墓”為中心。始建年代和創建人已不可考。泉州的穆斯林“聖墓”建於東郊靈山,建成於宋孝宗隆興癸未年(公元1163年),是由蒲霞辛和納隻卜·穆茲喜魯丁兩人主持營建的。

唐宋時期,由於來華穆斯林增多,讀書和應試的人也由少漸多。唐時波斯人李元諒官至尚書左仆射、鎮國軍節度使,大食人李彥曾登進士第,波斯人李曾編《海藥本草》,為中華醫藥事業作出了貢獻。李和妹妹李舜弦又長於文學,是唐末五代時的著名詞人。到了宋代,應舉登科者更是不乏其人。如宋末蒲壽、蒲壽庚兄弟二人,曾做泉州提舉市舶司多年。因子貴,其父蒲是古柏被朝廷宣贈太中大夫。

從以上情況來看,唐宋時期來中國的穆斯林“番客”與“番兵”,有不少留居不歸了,並且生兒育女,逐漸成了中國人。當元代回回人大量東遷入華後,他們也開始被人們稱為“回回”,成為回族來源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