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回族的先民來自何方?(1 / 1)

回族的來源問題,是研究回族史首先碰到的一個問題。解放前,已有許多研究者對此問題作過研究,解放後,對這方麵的探討更是不乏其人。然而,看法還存在不小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看法:

其一,“外來人為主”說。

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回族的主要來源是外來人,而其中又以元時東來的回回人為主,並羼入了唐宋時來華經商或從政的阿拉伯、波斯等國人,在形成回族的過程中,還吸收了相當數量的國內民族(主要是漢族)成分。

這種說法,早在元明之時就有人提出來。元代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的定州《重建禮拜寺記》的碑文、明代末年張自烈撰的《正字通》,以及清代人所著《明史》、《讀史方輿紀要》、《甘肅舊誌》諸書,均持這種看法。到了近代,這種看法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抗戰時期延安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寫的《回回民族問題》,解放以後出版的由白壽彝等人編寫的《回回民族的曆史和現狀》、《回族簡史》諸書,為其代表作。特別是《回族簡史》,在書的開章篇即對回族來源問題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

其二,“回回來源於回紇(回鶻)”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回回民族是由國內的回紇(回鶻)人演變而成。這種說法從清代開始出現,近現代也有人讚同。清代學者顧炎武在其所著《日知錄》中明確地指出:“唐元之回紇,即今日之回回是也。《唐書》回紇,一名回鶻。”近人陳子化在《西北論衡》一書中也提出了相同觀點。今人穆德全在《元代回回分布江浙考》一文中,也讚同這種看法。他認為:元代的回回人是唐代由中國遷往蔥嶺西的回鶻人的後裔,成吉思汗西征,把他們從西域又送回“中原”故土,人稱“回回”也自稱“回回”。

其三,“回族來源於突厥”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回族是由唐時的突厥族演變而來。這種看法在解放前的二三十年中有人提出,今人也有讚同的。李燭塵在《西北曆程》一書中說:“回族先世本為突厥,突厥與蒙古同源,唐時突厥,曾蔓延於中亞,遂信回教,卒建土耳其帝國,實回族之由來。”呂振羽在《中國民族簡史》中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突厥人在元代開始稱為回族,“來華落居的波斯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其他皈依伊斯蘭教的各種‘色目人’以及集體前來的薩馬爾罕人,在伊斯蘭教的強力紐帶下,都與突厥族合流,而形成回族。”

楊兆鈞教授根據多年來的研究,認為作為回族主要來源是元時東來中國的中亞各族人,應該明確地說:“是突厥語係的各族人”,至少說“多數是屬於突厥語係的”。(摘自楊兆鈞先生在《回族簡史》座談會上的發言)

其四,“漢回同源”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回族是一部分改信了回教(即伊斯蘭教)的漢人,他們與其他漢人所不同的地方,隻不過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已。他們說:“回回是宗教的名詞,並非種族的名稱。指回回為回族,實在是一種莫大的錯誤。大部分的漢回,都是信仰了回教的漢族。”(周開慶《西北剪影》84—85頁)“回教同胞和漢人原來是同一祖先,同一種族。”(《西京平報》民國27年2月2日社論)

這種看法在解放前頗為流行,往往被國民黨反動派所利用,借以推行其大漢族主義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政策。這種觀點受到學術界眾多人的批評,很少有人再提及了。誠然,回族多與漢族雜居在一起,在回族形成以及形成以後的曆史長河中,確有一些漢族人陸陸續續加入回族的行列,其為數累積起來是相當可觀的。但這與漢人變回回是兩碼事,不應混為一談。

以上關於回族來源的幾種說法,盡管還存在著分歧,我們相信,隻要大家在尊重曆史事實的基礎上認真研究,一定能得出合乎曆史實際地為大家都滿意的一致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