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回回”名稱的由來演變與含義(1 / 1)

“回回”一詞據漢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該書卷五中有“銀裝背嵬打回回”之說。不過,根據當時的曆史背景分析,他們打的“回回”,應為居住於安西、高昌一帶的回鶻,而不是日後的回回族人。因為,北宋時居於安西、高昌一帶的回鶻人尚崇奉佛教(摩尼教),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人截然不同。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以把回鶻稱為回回,是因為當時民間已把回鶻誤稱為回回,他未及深辨,隨俗而稱,寫進詩中。

到了南宋,“回回”一詞出現漸多,而且含義也寬泛多了。神宗時,彭大雅、徐霆曾先後隨使蒙古,他們將所見所聞整理成《黑韃事略》一書。“回回”一詞在該書中多次出現。不過含義甚泛,既包括蔥嶺內外的眾多居民,也包括這一地區的一些國家或地域。該書成於13世紀30年代,此時中亞地區和我國新疆西南部早已伊斯蘭化了。因此,該書中多處出現的“回回人”、“回回國”、“回回諸種”等提法,肯定囊括了相當數量的穆斯林和伊斯蘭地區。

到了元代,“回回”一詞的含義逐步集中、逐步明確了,它成了伊斯蘭教信仰者的通稱,在多數情況下,它與穆斯林是同義的。

從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蒙古大軍征服了蔥嶺以西、黑海以東的廣大地區,並將該地區的大批穆斯林強令簽發(也有自願前來的)到中國來。在元代的官文中,統稱這些人為“回回”。

關於元代“回回”一詞的含義,白壽彝先生作了精辟的概括:“元時,‘回回’一名開始代替‘大食人’,被認為信仰伊斯蘭教者的名稱。後來又用這個名詞兼稱波斯人。但有時,元代也有稱伊斯蘭教人為回鶻的,也有以回回兼指別種西域人的。不過,大致說來,回回之用以稱呼伊斯蘭人,是始於元,並且在元已是很通行了。”(《中國回教小史》)

到了明代,“回回”與“教門”開始聯結在一起,把回回人信仰的伊斯蘭教稱作“回回教門”、“回回教”,或更簡略地稱為“回教”。而對伊斯蘭教徒,無論國內的,或者國外的,則通稱“回回人”。這種稱呼最早見於明永樂年間隨鄭和下西洋的回回人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一書中,並且多次出現。

自清初直至民國年間,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被泛稱為“回”、“回回”、“回族”亦即“回教民族”。為了便於區別,而將回回民族稱為“漢回”、“熟回”,將維吾爾族稱作“纏回”、“生回”,將撒拉族稱作“撒拉回”,將東鄉族稱作“東鄉回”,等。這些稱謂,多不準確,不科學,且存民族歧視,這些兄弟民族從不接受。解放後,黨中央和人民政府根據曆史傳統和人民意誌,界定了各民族的族稱。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從而都正式確定了自己的族稱。“回回”這個名稱,成為回回民族(即回族)的通俗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