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今譯】
二子乘舟,兩位公子乘著小船。
泛泛其景。飄飄蕩蕩駛向遠方。
願言思子,心中思念你們啊,
中心養養。沒有一刻不憂傷。
二子乘舟,兩位公子乘著小船,
泛泛其逝。搖搖晃晃駛向遠方。
願言思子,心中思念你們啊,
不瑕有害。但願從此離災殃。
漢代劉向《新序·節士》對這一故事持另一說法:衛宣薑為了替公子朔爭奪君位繼承權,便想設計害死伋。宣薑與朔準備叫人和伋同乘一隻小船,然後把船弄翻,待伋落水後,再將他弄死。壽得知此事後,就和伋共乘一舟,這樣伋才免於一死。伋乘船時,他的傅母恐他被害,就唱了這首詩以表達對伋的哀憫和思念。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詩人的感情都傾向於對伋和壽的憐憫,間接地譴責了衛宣公和宣薑等人的殘絕人性。詩歌辭約意豐,聆聽那婉轉的哀音,好像眼看天際流水送行舟,雖漸遠漸去,又總在眼前隱約閃現,那一絲絲的愁緒,就飄灑在海天之間,揮之不去,令人悵惘。
說起春秋時期宮廷中的醜聞,的確如《鄘風·牆有茨》所概括的那樣:“牆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它的意思是:牆上的蒺藜掃也掃不幹淨,就像宮廷中的醜聞,讓人無法說出口!要是說出來,沒有一件見得人!
古代最慘無人道的製度,莫過於人殉。這個製度規定:國君或其他貴族去世時,須將他的近妾、侍從、奴隸殺死陪葬或用活人陪葬。陪葬人數的多寡,按死者地位的高下而有所區別。據考古發現,河南安陽小屯及侯家莊的殷代陵墓中,殉葬者多達三四百人!到了周代,以人殉葬的現象雖還存在,從死者的數目已逐漸減少。但是秦國國君卻倒行逆施,複煽人殉之陋風。《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死時,以六十六人從死;秦穆公死時,從死人數竟達到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秦大夫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虎!這三個人都是秦國的良臣,他們被迫赴死,人民哀而憐之,《秦風·黃鳥》就是為這件事而作的。“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詩中反複提到三兄弟“臨其穴,惴惴其栗”,可見三個人是被活埋而死或者是在墓穴邊被當場殺死的。親眼目睹這場暴行的人們,怎麼能無動於衷!他們仰視蒼穹,頓足哭喊:“老天爺啊!你為什麼要殺死我們的好人!如果可以替換,我們願意死一百次換回他們的生命啊!”
史書上常說秦是“虎狼之秦”、是“暴秦”,從以活人殉葬製度在秦國的沿襲,我們似乎也可以得出這一印象了。春秋中葉,殉葬之風越來越不得人心。《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晉卿魏武子將死,囑咐兒子魏顆用他的寵妾殉葬,魏顆不聽,說那是父親臨終“亂命”,在父親去世後,他讓父妾改嫁他人。所以後來就傳說此妾的亡父在一次戰役中結草報恩,救了魏顆。《禮記·檀弓》也記載:陳乾昔將死,要求兒子尊重他的心願,為他造一口大棺材,將兩個寵婢從葬。兒子回答說,殉葬不合禮,不能這樣做,阻止了父親荒唐的遺命。而秦穆公卻執意行此滅絕人性之古法。他的繼位者秦康公的見識也不如魏武子和陳乾昔的兒子,致使他的父親獲罪於天下。一直到秦獻公元年,秦國才終止了這種殘酷的殉葬製度。
第七節祭祀儀禮之歌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如同蘋果樹上開花似的產生在人民口頭上的歌謠,即使沒有別的價值,也有很高的曆史價值。通過民歌,我們可以重新發現史傳上很少提到的無名群眾的風俗、思想和情感。”《詩經》中的許多民間歌曲,真實地記錄了那個古老時代的古老風俗。當我們翻開這些詩歌的時候,我們感到十分有趣,也感到十分親切。因為在這些古風舊俗中,滲透著我們先人的思想和情感,有的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裏主要談談《詩經》所反映的圖騰崇拜、祭祀禮俗和婚姻生育禮俗。
圖騰崇拜
圖騰是原始宗教的反映,原始人崇拜某些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認這些自然物為祖先、保護神,認為自己的氏族是從這些神物中孳生出來的。圖騰生育信仰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為感生信仰。如《竹書紀年》中“舜母見大虹,感而生舜”、《三皇本紀》中“炎帝神農氏,薑姓,母曰女登,有蟜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龍而生炎帝”;其二為吞食圖騰物,如吞食鳥卵或植物果實等。在今人的生活中,也還殘留著圖騰崇拜的遺跡,比如中國人姓氏中的“羊”、“馬”、“牛”、“李”、“楊”、“柳”等等,可能都是原始人最早的圖騰崇拜的痕跡,這是因為當時人類靠漁、獵和某些植物為生,其次要仰賴風調雨順,因為農業漸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詩經》中最能表現圖騰崇拜的,要算是記載殷人始祖契和周民族始祖後稷誕生的故事。這就是《商頌·玄鳥》和《大雅·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