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後記(1 / 1)

三千年來,《詩經》向後人展示了它博大的胸懷,美麗的豐姿。它讓我們接受了先人美德的熏陶,產生了高遠的思致,讓我們聆聽到優美的情歌,領略到醇美的古俗,還讓我們認識到那時的草木鳥獸、那時的儀禮製度。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些天籟般的詩句,又使人們沈浸穠鬱,含英咀華。

但《詩經》畢竟離我們太遠了,它像斑斑駁駁的古銅器,又像奇譎深奧的甲骨文,人們敬重它,珍視它,卻又較難接近它。

《十三經開講》叢書的撰寫宗旨之一,就在於“期望對年輕讀者們研讀《十三經》有較多的幫助”,所以我真誠地希望這本小小的《詩經開講》,能夠使你走近《詩經》這件古代的瑰寶,能夠使你浸染“葩經”那穠鬱的馨香。

這本小書既冠以“開講”二字,寫作起來便自由許多,它不必肩著“研究”的重負,板著麵孔說話。書中拾人牙慧者有之,略作發明處亦有之。為便利讀者起見,行文力求活潑、流暢、平易。本書所引之詩,大多加以翻譯。《詩經》的譯作,已有餘冠英先生、程俊英先生等前輩及時賢之典範在,作者學疏識淺,隻是努力譯得上口,聽得順耳,希望多少能傳達出一些原詩的風味罷了。然而心有餘而力不足,譯文及書中疏漏錯訛之處,必不可免,敬請讀者正之。

陳節

1996年仲秋於花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