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道是一種“變易之道”
俗話說:“詭計多端,別有洞天”。詭道,即製造假象,欺詐對方,是反劫鬥爭中的智鬥術。“兵不厭詐”,就是詭道的本質內容。
一場戰爭的勝負,最終是由雙方的實力決定的。勢力相當時,謀略運用得當,能夠克敵製勝,起到決定勝負的作用;在一場力量十分懸殊的戰爭中,謀略恰當對於優勢一方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成本,而對於劣勢一方卻能夠出奇製勝,取得一些戰術勝利。
孫子“詭道”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用兵作戰必須用“非常手段”、“奇異多變”的方法,才有可能取勝。
“兵者,詭道也”,對本句的理解,關鍵在於“詭”字。
“兵者,詭道也”在許多出版的孫子兵法讀物中譯為: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十一家注中,曹操亦注雲:“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對把“詭道”理解為“詭詐之道”,諸良才博士提出了疑議,並從語義角度進行了考證,諸老師認為:“詭”字古義為“變易”、“殊異”,“詭道”即為“殊異變易”之道,而非“詭詐之道”、“欺詐之道”。(諸良才老師,文學博士,浙江大學軍事教研室主任,全國高校孫子兵法研究會會長。對“詭道”的辨析記載在其著作《孫子兵法研究與應用》和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古代軍語研究導論》)。
奇正、虛實、攻守、進退、眾寡……,都與詭道是緊密相聯的,“詭道”的思想貫穿始終。把“詭道”理解為“詭詐之道”還是“變易之道”實顯重要。
我們說“變易”,往往是指采取權變的措施策略,從而達到致勝的目的;我們說“詭詐”,往往是指以欺詐的手段,來達到蒙騙敵軍的目的,“變易”的涵義比“詭詐”更廣泛,“詭詐之道”是“變易之道”的一種,包括在“變易之道”中。
詭道十二法中,“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是“詭詐之道”,也是“變易之道”;而“實而備之,強而避之”並無“詭詐欺騙”之義,亦未必一定得采取欺詐手段蒙騙敵軍以達到“實而備之,強而避之”的目的,但卻是一種“變易”的策略,屬於“變易之道”。
“詭詐之道”說是用今天的字義來解讀古文,其理解難免有所偏差,不能涵蓋“詭道十二法”,與篇中常出現的各種權變之法更難以建立起廣泛的關聯,“變易之道”說則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實際上,“詭道”與“上兵伐謀”、“奇正相生”、“兵無常勢”、“迂直之計”、“雜於利害”、“踐墨隨敵”等策略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