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詭道之“麵”經:麵麵俱到無人挑4(3 / 3)

“釜底抽薪”的用兵方法,還可以理解為:避開敵人的鋒芒,不與敵人硬拚,而采用使敵人斷絕糧草、水源、歸路等各種方法削弱敵人兵力,從而進攻取勝。這是正麵火攻削弱敵人士氣、實力的方法。削弱敵人士氣之法,就在於巧施心理戰,攻心為上。

詭道方略之:文彥博借用實例平市場

宋仁宗至和年間,國家財政緊張,幾種錢幣同時流通,國家難以控製市場。於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請求統一錢幣,特別是要罷掉陝西鐵錢,由國家統一鑄幣流通。仁宗接到奏疏,交大臣議論。大多數人覺得罷掉鐵錢會造成幣場混亂,所以並沒有實行。但消息卻傳了出去,一時間,首先從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開始,刮起一股風:“朝廷要罷掉陝西鐵錢了,趕快脫手出去,晚了就一錢不值了!”

一傳十,十傳百,不長時間便傳遍了城市鄉村。那時,陝西鐵錢不僅在陝西,連京都及周圍一帶都十分通行,存這種錢的大有人在。大家聽說這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就要廢了,那還了得,所以都紛紛拿鐵錢到店鋪中搶購貨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搶到手再說。店鋪老板也不是傻子,他們比別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紛紛掛出牌子:不收陝西鐵錢。這家不收,那麼就到那家吧!可百姓們串了幾家店鋪,走了幾個集鎮,到處都一樣。這下大家更急得不得了,有火暴性子的人競到店鋪中強行買貨,嚇得店鋪競相關門。一時間,市場大亂,人心浮動,危及治安。

消息馬上反饋到朝廷,仁宗大為惱火,一邊追查是誰傳出的消息,一邊責令宰相文彥博迅速處理此事,平定市場,安定民心。文彥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說別無辦法,隻有讓朝廷下令,辟此謠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場。

可文彥博深深知道,市場上的事有時單靠強令是辦不好的。法令出去,大家還會將信將疑。特別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實例,而不是一紙公文。想到這裏,文彥博對大家說:“這麼辦吧,先讓我來獨自經辦此事。若我財力不足時,再麻煩各位。”

他回到家中,詢問管家:“絲絹縑帛還有多少?”管家說:“還有500匹。”於是文彥博讓管家找來京城中最大的綢緞鋪主,托他代賣這些絲絹,並特別叮囑:不要其他的錢,隻收陝西鐵錢。

店主照辦,第一天簡直擠破了門。別的店主都來打聽為何倒行逆施收陝西鐵錢,當他們得知是文丞相讓代賣代收的後,都放下心來,連丞相都要鐵錢,看來鐵錢是決不會廢止了,於是各店也收起了鐵錢。

消息傳揚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來,再沒人急於脫手陝西鐵錢去搶購貨物了。一場市場動亂就這樣讓文彥博平定了下來。

詭道方略之:自己讓質量曝光

在我國,“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早已成為大眾口頭禪。在我國市場疲軟的1989年、1990年,很多優秀的企業,正是靠過硬的質量、多變的品種度過了低穀。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者認識到: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

羽絨被在冬季自然應是暢銷的時令商品。但從1990年初來自上海繁華商市的信息,卻表明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就上海市第一百貨公司鋪麵市場來說,兩邊櫃台羽絨被銷售的冷熱反差懸殊。一邊貨架上的商品雖然琳琅滿目,有浙江、江西、安徽、河南等地的產品,含羽量各不相同,可是問津者寥寥無幾。另一邊出售情況則迥然不同。

櫃台前,“國家二級企業浙江麗水羽絨廠”的橫標非常醒目,透明的玻璃窗內麗水羽絨廠正在“現場辦公”。幾名頭上沾著白色羽絨的售貨員正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按照顧客中意的羽絨、麵料及重量要求現充現賣。

數十人排隊爭相購買,對外問長問短的顧客不時加入到隊伍中。一對青年男女眼盯著他們選中的羽絨經過電子秤精確計量,被充進一條他們中意的被套中,當場縫製完畢,他們心滿意足地擠開人群走了出來。

把櫃台當“車間”,現做現賣,這實在是麗水羽絨廠異想天開的絕招。

原來,一段時間內,全國上百家羽絨廠的數百種羽絨被源源抵滬,鋪天蓋地,其問難免魚目混珠,泥沙俱下。隨著消費者不斷投訴,羽絨被在上海的聲譽大跌,市場銷售自然由熱變冷。

在這種困境下,麗水羽絨廠拿出了自己的絕招。他們吃透了消費者的心理,怕質量不過關,冒牌貨太多,於是開展這種現場充填羽絨被的業務,讓顧客可以全部看到充絨量、麵料、尺寸等,又可以自由選擇,消除了顧客對羽絨製品的“恐劣症”,獲得了顧客的信任。這手絕招雖有些異想天開,畢竟他們成功了,而且令人歎服。

較其他企業,浙江麗水羽絨廠的企業家多了一個心眼。它不效仿其他企業擴充廣告宣傳,四處遊說推銷,硬著頭皮闖過市場疲軟的“低穀”,而是抓住了現代企業經營的信條——“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來個“釜底抽薪”。抽走了顧客對產品質量的“恐劣”心理。

詭道方略之:船王的沙漠之行

施展“釜底抽薪”之計,可以由挖對方“牆腳”開始,削弱對方戰鬥力。從而改變力量對比,所以,在西方世界商業競爭中,各方力量不斷變換使用這類花招。

1953年夏,一艘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遊艇駛進了沙特阿拉伯的吉達港。這艘名為“克裏斯蒂娜”的遊艇,誰都知道是希臘船王奧納西斯所有。奧納西斯夫婦既非度假旅遊,也非到麥加朝聖,他們來沙特阿拉伯究竟為什麼呢?

“我們應該想到奧納西斯在阿拉伯的石油,否則他到吉達一事就無法解釋。但是他將怎樣對付擁有開采那裏的石油壟斷權的阿美石油公司呢?”美國《華爾街日報》這樣猜測並提出了問題的關鍵。

眾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賜予的得天獨厚的寶貴財富——石油。1953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為6.5億噸,而沙特阿拉伯就占了4億噸,而且每年增長5千萬噸至1億噸。

西方實業家嗅到了這巨大財富的氣息,爭先恐後地來到這陽光炙人的國度,意在爭取沙特石油的開采和運輸權。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國王早就訂有明確的壟斷開采石油的合同:每采出一噸石油,給沙特相當數目的特許開采費,石油采出後,由阿美石油公司的油船隊運往世界各地。阿美石油公司的這堵高牆,嚴密地保護著它的特權,幾乎連一點縫隙也沒有。其他公司隻好望洋興歎,含恨而歸。

然而奧納西斯在設法搞到合同複製件後,經過仔細研究,卻發現合同並沒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擁有自己的油船隊來從事石油的運輸。

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嚴密防守的高牆的縫隙嗎?而且正是奧納西斯完全有能力鑽進去的縫隙。石油不運出沙特阿拉伯就不能獲得它應有的市場價值。因此隻要設法壟斷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運權,形勢就會對阿美石油公司大為不利,從而可以迫使它轉讓出部分股份,奧納西斯就可以實現他直接插手石油業的願望了。

帶著美好的憧憬,奧納西斯在吉達港一下船,就直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到王宮作了一次“閃電式”的訪問。他和年邁的國王作了長時間的密談。

“年高德重的國王啊,安拉將人間的財富賜給您,您為什麼不想法把您應得的錢再提高一倍?阿美石油公司把您的石油開采,通過運輸又嫌到兩倍的錢。您為什麼不自己買船運輸呢?阿拉伯的石油理應由阿拉伯的油船來運輸啊!”

聽了船王這番話,國王由驚愕變得興奮……

幾個月後,奧納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國王簽訂了震撼世界企業界的《吉達協定》。協定規定:成立“沙特阿拉伯油船海運有限公司”,該公司擁有50萬噸的油船隊,全部掛沙特阿拉伯國旗。該公司擁有沙特阿拉伯油田開采的石油運輸壟斷權,該公司的股東是沙特阿拉伯國王和奧納西斯。

協定的簽訂宣告了奧納西斯的成功。這個協定一旦全部實行,沙特阿拉伯和奧納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將得到,阿美石油公司卻將遭到致命的打擊,鍋底燃燒正旺的柴被抽走了,鍋裏的水還能開嗎?

奧納西斯在沙特阿拉伯以“閃電外交”擊敗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靠的就是“釜底抽薪”——找到對手的弱點,成功地攻擊對手的生命線。

每個企業經營者都有可能遇到強大的對手,不要和他硬碰硬,而是應該懂得,無論他多強大,都有他賴以生存的生命線,這就是沸水鍋底的燃柴,找出來並抽掉它,再和他鬥智鬥勇,就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