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究竟陳勝吳廣起事是為了什麼呢?其實結論很簡單,陳勝起事後所采用的國號就能說明一切。“張楚”,就是說陳勝起事,是為了恢複楚國的統治,再擴大一點說,是恢複六國的封建製度。秦始皇滅六國後,廢封建、立郡縣,建立了一種新的製度。六國的貴族、豪傑、士大夫麵臨國破家亡的境地,他們對秦國的征服並不心服,隻不過礙於秦國的武力,不敢表露心跡而已。
秦始皇一死,朝廷動蕩,扶蘇被秦二世矯詔殺害,蒙恬、蒙毅在政治鬥爭中慘死。由於秦朝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使帝國的政權發出不穩定的信號。陳勝吳廣敏銳的抓住時機,聚眾造反,伺機恢複故國。至於為什麼陳勝吳廣能夠迅速擴大戰果。
麵,對內的維穩軟件不完善,導致陳勝起事後,朝廷難以及時抽調軍隊平息叛亂。其次,六國國民(不包括奴隸)始終把自己當成被征服者,把秦人當成殖民的強盜,雙方離心離德。陳勝一挑頭,六國民眾紛紛殺死秦朝地方官吏,響應陳勝。所以陳勝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片土地,兵鋒直指函穀關。秦朝在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中轟然崩塌,但有關秦亡原因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而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個人更傾向於接受費正清編著的《劍橋中國秦漢史》中作出的結論,即“經過了幾個世紀的血腥戰爭,當秦突然從諸侯國發展成帝國時,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曆史已經成為陳跡,作為後人,我們隻是把曾經的輝煌與壯麗當成風景,僅僅是風景而已,而在不同人的眼中,這風景也會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能客觀的描繪出風景的全貌。陳勝起義後,四方豪傑紛紛響應,六國國號相繼恢複,一時之間,仿佛又穿越到了戰國七雄的時期。麵對突入其來的革命大潮,秦二世驚慌失措。此時,秦朝昔日的能征慣戰的老將,如王翦、李信皆已身故,而蒙恬、蒙毅兄弟因為與李斯政見不合而在政治鬥爭中被清洗。
朝廷已無可用之將。這時候,主管國家財政大權的少府章邯向秦二世進諫,建議朝廷赦免驪山刑徒的罪行,將他們編成軍隊,以抵禦張楚的進攻。二世皇帝見眼下時局紛亂之際,也無法拿出更好的辦法,於是同意了章邯的建議,並任命章邯為大將軍,統領刑徒奴隸等共70萬,迎擊陳勝的軍隊。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帝國雖已搖搖欲墜,但是那掃平六合的武功可不是旦夕間就能灰飛煙滅的。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章邯的用兵方略,司馬遷甚至在史記中未曾給章邯立傳,隻是在秦始皇本紀中附帶提到了他。我們隻能通過曆史的零星記載得知,章邯領兵後,迅速解除了張楚軍團對函穀關的威脅,隨後克曹陽,破澠池,進滎陽,逼得陳勝斂關自守。麵對秦軍的強大攻勢,城內的義軍軍心動搖。陳勝的貼身車夫莊賈乘陳勝不備,刺殺陳勝,開關投降。陳勝的成功經曆非常短暫,僅僅一年的時間,從興盛到滅亡,他的個人聲望剛剛到達頂峰,就走到了事業和生命的盡頭。
後人往往驚異於秦王朝覆滅之速,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陳勝的經曆似乎比秦王朝更具有警示性。在陳勝起事之初,魏國貴族張耳曾經勸諫過陳勝:“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希望將軍不要急於稱王,迅速引軍西進,派人立六國的後裔為王,以增加秦國的敵人。張耳說這番話是有私心的,他是想借機恢複昔日自家的貴族地位。不過必須承認,他說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陳勝剛剛起事時,自身實力並不強大,此時如果貿然稱王,秦王朝必定把他當成首要重點打擊的目標。因為僭越稱王,等於破壞了森嚴的等級製度,無論是法家政府還是儒家政府都不能容忍這種行徑。“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實力壯大之前,最好不要求取王侯的虛名,以免造成政治上的緊張氣氛而招致強大的軍事打擊。然而陳勝無法看透這一層,畢竟,當一個人發跡太快的時候,往往會被勝利衝昏頭腦,而無法區分厲害關係。
司馬遷記載,陳勝稱王以後,舊時曾與他一起幹活的粗人登門拜訪。陳勝對這些人的粗言粗語很反感,卻又不便明示。為了維護自身的尊嚴地位,陳勝最後借機殺了這群人,史記記載,自此以後,陳勝的親友漸漸疏遠,無人敢親近。看來陳勝是暴富之後,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天下未定就先誅故人,怎能不令左右寒心?不過,如果跳出曆史層麵,從現實角度來說,陳勝的那幾個故人,也實在是有點不會做人。生活中,也許我們的身邊也會有幾個突然發跡的舊友。這時候,我們最好是和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敬而遠之。
從平民身份陡然而貴,一般這樣的人多少會對地位卑賤的舊友心存顧忌,因為他們不喜歡別人過多的知道自己過去的經曆,同時也覺得,朋友如果不夠檔次,會很折麵子。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知深淺的一味往人家身邊靠,將對方呼來喚去,在他們下屬麵前折損他們的威嚴;還時不時的說出對方的綽號或糗事,那麼可想而知,他們必然會惱羞成怒,事後憤而與我們絕交。所以,我們最好還是掌握好尺度,不要過多的去叨擾人家。如果非要繼續與對方結交,隻需要過年過節時,不忘了禮尚往來的禮數就行。到時候,人家知道你識大體,就不會把你視為外人,待到你困厄之時,自然會助你一臂之力。這不是出於勢力眼的說辭,而是對人情世故的素描。不是說:世事洞明皆學問嗎?陳勝既亡,諸侯又當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