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1 / 2)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本能令人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思考和行動指南的書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維博士所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這位老兄不得了,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被《經濟學人》雜誌推舉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與卡內基、德魯克、傑克·韋爾奇並肩比齊。最有意思的是2003年,作為9個孩子的父親,50多個孩子的祖父,柯維博士得到了“最佳父親獎”,他將此看成是此生得到的最有意義的獎項。

我看了一下推薦的七個習慣,抑或是評論,讚美柯維的人不得了,都是世界知名大企業的老總們,至少也是享有盛名的成功人士。問題是,當今的世界,或今後發展的世界,相當複雜,相當多麵化和不確定化,就靠這七個習慣可以包打天下?這是我的疑問,也許是拿到這本書的人都有的疑問。看看柯維博士是如何回答我們的。

柯維認為:變化的世界,不變的原則。

他列舉,當今人們普遍麵臨的幾種挑戰:

“恐懼感和不安全感”。確實,我們麵對的教育是獨立、獨立、再獨立。而忽視了帶著這種決定性的價值觀和成就觀時,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賴的社會中,所有的成就都要靠互賴和合作才能完成,這不是個人能力所企及的。

“我現在就想得到”。我們想要的太多又太急切,比如,我們做企業,做銀行的,或許你能輕鬆地完成季度目標、年度目標,但能否保證今後的5年、10年繼續保持並不斷提升這種成功呢?所以,平衡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

“譴責和抱怨”。麵對問題和挑戰,習慣性地譴責其他所有人和事,似乎成了現行的潛規則,但這種短暫的解脫與快感卻把我們束縛在這些問題上,從而找不到解決辦法。

“絕望無助”。譴責和抱怨把人們推向另一個極端:犬儒主義和宿命論者。總覺得我們人微言輕,起不到決定作用。甘於用犬儒主義——“不要對生活期望過高,這樣你就不會對周圍的人或事失望”。來安慰自己,安慰別人,甚至安慰整個社會。

“缺乏人生平衡”。我們努力工作,我們付出良多,我們積極進取,我們心力焦慮。我們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許多重要的事情放在了工作之後,心靈的平和寧靜在哪裏?我們是否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是否懂得輕重緩急,客觀地麵對現實。

“我的定位在哪兒”。我們的文化倡導,要想取得成就,就得比賽,就得競爭,無論是誰,同學、同事、朋友、師徒、家人都可以被當作競爭對手,而忽視了,我們人類是群居的——忘我的合作精神、團隊的協作能力,互敬和雙贏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渴望理解”。在人們眾多的需求中,沒有比渴望理解更強烈的了。——希望他人聆聽、尊重、重視自己的聲音。問題是,許多人尚不明白,聆聽、尊重是以互相理解為前提的,而互相理解基於談話者全心投入地做一個專注、主動的聆聽者。

“衝突和分歧”。人,都差不多,有相似,也有不同,那些形形色色的不同,形成了衝突和分歧。要麼用競爭、要麼用“折中”的辦法取得妥協,但結局往往使雙方失望。為什麼人們不能用創造性合作,找到比任何一方的最初想法都好的解決辦法呢?

我先把上述的人類目前最糾結的八個挑戰(我理解,這也是人們通常碰到的八個負麵影響)提出來,便於引出柯維的七個習慣——或稱之為七個正麵的積極的原則。

習慣一:積極主動。

習慣二:以終為始。

習慣三:要事第一;

習慣四:雙贏思維;

習慣五:知彼解己;

習慣六:統合綜效;

習慣七: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