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晉商鏢局鏢行義行天下(1)(1 / 2)

引子

保鏢是對社會富有者、權勢者的一種保護行為。晉商發達必然要產生鏢局鏢行。本文對此作簡要敘述。

一、晉商鏢局的形成與龍頭企業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下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鏢局也同樣如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於受統治者“重農輕商”的思想影響,商業發展緩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處於主導地位,直到大清康(熙)雍(正)(1662—1735)年間,政治局麵相對穩定,商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商業逐步走向繁榮。但在金錢等昂貴貨物交易中,由於長途跋涉,往往受到盜匪的打劫。為了保障銀錢、商品販運的安全和社會的安定,鏢行應運而生。到了大清同治(1862—1874)年間,鏢行進入“黃金時代”,但伴隨著票號的產生和熱武器的興起,加上交通的便利,鏢行生意日趨蕭條,到民國十五六年徹底消亡。縱觀鏢行生涯不過150年左右的光景,在曆史長河中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然而它在晉商的發跡階段卻起著相當重要的保護作用。正如商家所說:商離不開鏢,鏢離不開商,商家的金錢養育了鏢,鏢局的武師保護了商。

隨著晉商的崛起,祁縣、平遙、榆次、文水縣的鏢局也同時在晉商老家發展開來,有的鏢局走出縣城,跟隨商幫紮根在商埠碼頭和商業重鎮,其中聲望較高,鏢路較長,影響較大的龍頭鏢局共有五家。

廣盛鏢局。廣盛鏢局由祁縣小韓村人戴隆邦創辦。時間約為乾隆(1736—1795)初年,地點在河南賒旗鎮(今社旗縣)。晉人之鏢局,為何設於賒店呢?因為賒店是交通樞紐,西去川貴,東接江浙,南連湖廣,北通晉蒙,南臨長江天險,北近黃河大流,同時又居於嵩山和武當山之間。而我國的少林拳源於嵩山,內家拳源於武當。戴隆邦選擇賒店,就在於紮根中原,闖大風大浪,結識更多更好的武友,磨礪更高更強的拳法,汲取更盛更富的“營養”,闖蕩更寬更廣的商貨鏢路。為了實現宏圖大願,戴隆邦和他的兒子戴大閭、戴二閭,以及眾多鏢師,見武友就結交,有擂台就切磋,見異拳就交流。他們本著“藝中見義,陣中結誼”的原則,廣交天下誌士,致使自身拳法日臻完善,廣盛鏢局也生意興隆、事業更盛。

同興公鏢局。同興公鏢局始創於大清道光(1821—1850)初年,創始人為平遙縣的王正卿。王正卿在北京麵鋪學做生意(壓麵條),常用擀麵杖代替花槍,舞弄名家大槍劉教給他的槍術,並向賈殿魁學習信拳。王正卿得名家拳械精華後秘不傳人,與其子開辦同興公鏢局,時間長達50餘年,為平遙日昇昌等巨商大賈保駕押運作出了巨大貢獻。

昌德鏢局。昌德鏢局以人名命名,創始人左昌德號左二把,文水縣孝子渠村人,出身於武術世家,專練家傳十二彈腿,於大清嘉道年間(1796—1850)設立昌德鏢局,一生以保鏢為業,是晉商行商的保護神。道光二十四年(1844),左昌德為江蘇巡撫押送蘇繡名師盧氏的“七禽圖”赴京,道光皇帝賜給他黃馬褂一件、鏢旗一麵。

三合鏢局。三合鏢局由榆次的安鼎世創辦。地點設在察哈爾的張家口,專送榆次常家發往關東及西口(歸化)的貨物。鏢師代表人物有趙大根、趙培信、安晉源、趙光弟、楊福成、頡雲鵬、範成德、趙雲武等人。因鏢局經常活動在東口(張家口)、西口一帶,所以鏢師們大都是榆次、祁縣、太原、陽泉、大同、張家口等地人。

大盛魁。大盛魁本是西口的一家馱運行,由祁縣、太穀的王、史家族聯營,他們有馱峰兩萬、職員數千,常往返於蒙古草原與東歐地區之間,由於活動範圍廣,常遭大漠馬匪劫掠。為保馱運安全,總號就以數倍酬金雇用武林高手當鏢師兼馱夫,同時,總號還與清兵聯手,實行兵鏢合運。而清軍也念大盛魁祖輩曾為康熙剿滅噶爾丹馱糧運草有功,故派軍隊接護馱隊,保證了馱運安全。

上述五家鏢行可謂“鏢局大主”,再加上沿途各地的小鏢師臨時加盟,保證了晉商錢財、貨物的安全。這五大鏢局,可謂是當時晉商鏢行的龍頭企業。

二、晉商鏢局的偉業與曆史功績

晉商崛起離不開康乾盛世營造的政治氛圍,同時,也離不開晉商鏢局的誠信走鏢,它們義氣聯鏢、結誼育才。可以斷言,晉商鏢局為晉商崛起作出了貢獻,也為曆史鋪設了不可磨滅的和諧基石。

誠信走鏢。晉商鏢局的宗旨從來是商鏢同命,誠信走鏢。有道是“商鋪貨通天下,鏢局鏢行天下,票號彙通天下,鏢師會師天下”。為了做到商鏢同命,鏢局大都做到了“以命保鏢”,寧可傷掉一條命,也不讓商貨損一物,所以行內規定四種鏢必以大鏢師護押。四種鏢係指銀鏢,即金銀物品;遠鏢,即千裏之外的營運;新鏢,即新貨上路;人鏢,即重要人物、貴婦人等。押鏢途中若遇險情,大鏢師必須首當其衝,出陣亮相,能“和”則和,不能和則戰,戰則無所畏懼,傷者不棄刀,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