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晉商鏢局鏢行義行天下(1)(2 / 2)

鏢師們浴血奮戰,為的不是掙那約定的酬金,而是體現鏢師的人生價值,以“鏢行天下”力保“貨通天下”,讓商號從骨子裏認識“以鏢護商”的根本目的,在於人格的尊嚴和促進社會的發展。

嘉慶初年,祁縣渠家有一批銀鏢要運往天津,而從河南到天津,滄州是必經之地。滄州地方非同一般,素有“鏢不喊滄”之說,戴二閭在賒店接鏢之後,決定親自押運。車進滄州,他沒有掩旗報號,而是大搖大擺地穿街而過,不料被一群武士圍在街頭,戴二閭聲稱他是“廣盛鏢局”鏢師,是戴隆邦的二小子——“戴二閭”,帶頭的尹玉文一聽是赫赫有名的戴家鏢師,馬上提出“要想過滄州,美名必須留,勝敗不劫貨,為著見見戴家的手”。戴二閭得悉尹玉文的意圖後,便決定“藝中見義,陣中結誼”,既不能為敵,又不可敗陣,從此解開無人不頭疼的“滄州死穴”,蹚出一條以義氣為重的鏢路。開手是兩刀對陣,戴二閭擅長扭扣刀法,三扭兩扣便削斷對方的柳葉刀。二次出陣,對方拿的是二丈長的白臘大杆,戴二閭沒有以硬對硬,而是拉出一條軟鞭以柔克剛。結果皮鞭纏掉大杆。尹玉文一看連敗兩將,便親自上陣,言明徒手對擂三局,不論勝敗都送鏢上路。頭兩局平分秋色,關鍵的決勝局一開場,尹玉文施展出鴛鴦腿專攻戴二閭下盤,戴二閭本可施展絕招化解取勝,但他卻沒有,而是以旱地拔蔥跳上鏢箱。尹玉文還在納悶,咋不破招進攻。戴二閭又反彈琵琶,施展出“美人掛畫”貼上高牆。尹玉文還在驚目咋舌,戴二閭又提氣離牆跳上門樓。此刻尹玉文如夢初醒,原來戴二閭是給他留下了大麵子,沒有讓他當眾出醜,這種“藝中見義,陣中結誼”的戰術,既彰顯了心意拳的非凡功夫,又反映了高手的崇高武德。從此,兩位英雄結為摯友,滄州也不再是鏢路上的一大“死穴”。

眾所周知,祁縣喬家在包頭做高粱霸盤時闖下大禍,喬致庸不得不運送30萬兩銀子解包頭之急。而30萬兩不是小數目,為安全起見,戴二閭采取了調虎離山、聲東擊西的妙計,把西至殺虎口,東至大恒山,以及保德、寧武和大漠地帶的武林豪傑一股腦兒吸引到了雁門關,打了整整三天“雁門擂”,使銀鏢安安全全翻過寧武關,度過偏頭關,闖過殺虎口。30萬兩銀鏢平安抵達包頭城。事後,喬致庸拜戴二閭為“名譽師父”,戴二閭則平添一名“名譽弟子”。

義氣聯鏢。五大鏢局不愧是龍頭企業,它們站得高,看得遠,想得細,為使鏢業安然無恙,它們還曾經有過不可思議的“義氣聯鏢”。左二把接過一支人鏢,他們負責保護道光皇帝的愛妃去泰山觀光,此鏢高貴非同一般,若有閃失,性命不保,還可能會株連九族,於是,他找戴二閭商量。他知道戴二閭謹遵祖訓“不做清朝官,不辦清朝事”,便沒有透露人鏢實況,僅僅說是一位大家閨秀,可能與皇宮還有親戚關係。戴二閭認為人鏢責任重大,於是出於朋友之情,派出兒子戴五昌出鏢幫忙。鏢車行至德州,竟真有歹徒想劫鏢做壓寨夫人。於是,左二把手執單刀,戴五昌緊握白臘大杆,勇鬥歹徒,打得歹徒們跪下求饒。

東口(張家口)的三合鏢局專送榆次常家的貨鏢和銀鏢,鏢路多在關東。隨著貨物西移,鏢車又擴張到了西口和囫圇。為了保證路不失鏢,三合鏢旗掛在戴家鏢旗一旁,使兩大鏢局同收雙贏。鏢局之間由於相互支援、互相補充,各盡其能、各展其長,久而久之民間唱出了一句順口溜:“王家的槍(平遙),戴家的手(祁縣),左家的彈腿天下走(文水),安家的大弓(榆次弓力拳)射出口(東口),大盛魁的鏢師(西口)不用吼(有鏢旗亮相不必喊鏢)。”可見團結就是力量,聯鏢就是金光,和諧自古就是仁道,貶損意味著抵消和相殘。

結誼育才。晉商鏢局從多年的護鏢實踐中體會到,經商不僅要學會打算盤、做生意,還必須具備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能商、能武的素質。隻有腳踏實地地走出這條路子,才能處理突發事件,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這樣的想法是戴二閭從“鉤鐮鏟”的傳授中得到的啟發,而有所行動的。為了增強商人的身體素質,二閭接受商家聘任,在祁縣和包頭開設了廣盛鏢局的分號,派去有經驗的鏢師,他們既坐堂接鏢,又負責訓練商號生意人練武,從中選拔像樣的後生協助走鏢,從而增強了商號的自我保護能力,又培養出一批能商能武的商業新秀。

戴二閭舉辦“雁門擂”之後,接受喬致庸的要求,當了“名譽師父”。其族侄戴良棟也緊步二閭後塵,偷教喬致庸的長子喬景岱武藝,使其成為心意拳高手。戴魁也接受喬家請求,讓喬致庸的曾孫喬倜當了他的過門弟子,苦練心意拳三年。後來喬倜毅然輟學從軍當了飛行員,在太原保衛戰中,喬倜駕駛骷髏機,單機惡戰三架敵機,在打掉打傷一架僚機之後,被地麵高炮和空中機炮交叉擊中機艙,成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