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拳雖然封閉保守,但富含哲學、力學、醫學、心理學等科學原理,還是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戴家心意拳的主要內容包括五行拳、十大形、四把、閘勢等81手拳法,還有幾種秘笈拳,器械有刀、槍、棍、鏟等十幾種兵器,另外還有其他一些養生功夫。
三合鏢局。主鏢之拳是“弓力拳”,弓力拳是把人體形象地比作一張“弓”,拉弓射箭發於內外合一的一股“力”,“發力射箭氣穿心,清靜絕像又覺明”,“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實際上是博采眾長,以內家拳為主的拳種。在演練中或使用時,它既有太極的粘綿柔圓的纏絲勁,又有少林拳的閃展騰挪、搶掃甩跌的衝撞勁,世人認為此拳“身似弓弩、手似藥箭、蓄力拉弓、發力射箭、彈力抖勁、巧使妙變、一動百動、剛柔相濟”。
昌德鏢局。昌德擅長“彈腿”,在華北地區流傳很廣。彈腿始創於山東臨清龍潭寺,名曰“十路潭腿”,以後少林和尚又增兩路,稱為十二路彈腿。彈腿發腿有標準,高腿與襠平,低腿不過膝,“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彈腿四隻手,人鬼見了都發愁”。可見彈腿快速有力,左右對稱,功架完整,發勁齊猛。左二把憑著兩條鐵腿鏢行天下,人稱“鐵腿二把”。
同興公鏢局。同興公鏢頭王正卿,擅長槍法,專練信拳,信拳舒展大方,快慢相間,開合自如,剛柔相濟。因它出於少林禪門,故講究拳禪一體。王正卿不僅鑽研信拳,更擅長大槍劉的六趟槍法,槍法融入拳境,如虎添翼,譽滿三晉,成為鏢行天下的稀有拳種。
五、晉商鏢局的遺風與社會貢獻
晉商鏢局伴隨著晉商的崛起,轟轟烈烈地挺進了一個世紀,再隨著票號的出現,交通的便捷,以及熱武器對冷兵器的取代,又漸漸衰竭,直到消亡。鏢局雖然結束了,但是它那忠信義勇的時代遺風卻澆鑄了華夏兒女的思想靈魂,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一茬一茬地成長發展,特別是“見義勇為”、“除暴安良”的傳統美德隨處可見,練武不輟、強身健體的民族風尚久揚不衰,而拯國救亡、驅敵滅夷的民族氣節代代盛傳,寫下了光輝篇章。
1900年庚子事件中,廣盛鏢局的隔代傳人無不義憤填膺。武林神探戴良棟運用妙計設擂追凶,從而智破了“洋奸大案”,懲治了犯罪的洋人傳教士。河北李洛能的傳人張占魁、李存義在天津衛組織大刀隊,痛殲侵略者,打出了中國人的衝天浩氣。心意拳的傳人韓慕俠於1918年在北京六國飯店打敗了不可一世的俄國大力士康泰爾,一雪“東亞病夫”之恥辱。太穀車毅齋藝高人膽大,以白臘大杆對擂日本人板三太郎的槍刺,由於速快勁猛,日本人猝不及防,遠跌一丈開外,榮獲清華翎五品軍功。戴家拳的第四代掌門人戴魁為淨化晉商環境,曾於1926年在歸化穴點“六十二”,六十二是內蒙大草原有名的拳王和跤王,為了獨占拳壇霸主,他向戴魁發出挑戰,在歸化大召寺旁與戴魁比起拳來。六十二求勝心切,一出手就猛虎般撲了上去。六十二力大無比,他能推倒犍牛,踢傷烈馬,照其力度,戴魁定要遠跌八丈之外,豈料戴魁拳變如閃電,隻一招側閃,六十二便撲空難收,失去控製,盡管沒有前跌趴下,但兩隻手卻像兩隻翅膀張開難以落下,戴魁一看戰機成熟,一招“腋窩點穴”,使六十二失去了戰鬥力,鏟除了拳壇一霸。1938年,日寇侵華期間,戴魁雖已年過花甲,但他民族氣節猶存,進城門時不向日本鬼子鞠躬,結果兩個槍把同時擋在他的胸前,戴魁操住槍把猛勁推出,鬼子兵雙雙跌進城壕,日本兵本欲開槍打死戴魁,戴魁卻早已飛越土牆鑽入青紗帳了,他後與獨立營營長武克魯結為忘年交,教授抗日遊擊隊徒手奪槍術和一招製敵的絕妙心意拳。為了壯我國威,傳承瑰寶,戴魁不僅在祁縣授徒,還在西口、包頭和歸化廣傳拳法。
隨著曆史的發展,傳統武術繼續服務於今天的社會保安工作,各大中企業的保安人員多是晉商鏢局的各門傳人,如當今現代化的祁縣大華玻璃廠,其員工多達5000人,保衛人員達20多人,其保衛科長王占昌及骨幹人員都是戴家拳的弟子。目前,僅祁縣11個鄉鎮,就有18家武術館社,演練心意拳的青少年近萬名。為使傳統武術融入全民健身活動之中,祁縣武術協會副主席曹繼植還根據戴家拳的內功原理創編了“健身九鍛筋”。在全國六大報刊上先後發表,使心意拳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