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有“正月初二三,路上盡是小生和小旦”,是說青年夫婦拖兒帶女,大人小孩都打扮得像從戲台上下來的人物,衣冠楚楚、花枝招展地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初一,全家團圓,一般都是媳婦要領著孩子,隨丈夫回公婆家團圓;初二,丈夫要領孩子,跟著媳婦回娘家團圓。另外,晉北有正月初三回娘家的講究,大同也有正月初一招待新女婿的傳統。
民諺有“人三鬼四神仙五”之說。初四“送祖宗”,就是將年前請回來的,象征列祖列宗的牌位送到原地,或到適當的地方進行安放、收藏。有的地方講究“人雙鬼單”,一般在初三或初五進行這項儀式。
民諺有“破五吃頓麵,一畝打一石”。送窮節選在正月初五進行。正月初五,民間稱“出五”、“破五”,諧音“破無”,舊稱“送窮節”,呂梁石樓則有外出郊迎喜神的講究,即“迎喜節”。這一天,晉西北地區在太陽未出山時,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然後,鳴炮、燒香、敬紙,稱為“送窮”。晉北地區民間習慣用彩紙剪成人的圖像,由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稱為“送窮媳婦得有福人”。晉東南地區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傳說是上古高陽氏(顓頊)之子遊手好閑、破衣爛褲、生活無著,正月裏窮死在巷外,民間扔衣以祭,稱“送窮鬼”。晉南地區則傳說是,顓頊宮中生下一個男孩,每穿新衣便哭,如果硬將新衣給他,不是被他撕爛就是被他故意在汙穢堆裏打滾,人皆稱呼為“窮子”。這是一個傳說的兩個版本,是從不同側麵告誡人們要“克勤克儉”。還有傳說是仿石崇送窮船之意。有的地方習慣在這一天早晨,取爐灰少許於筐,並剪五個紙人送到門外,焚香、放花炮而還,稱之為“掃五鬼”。這一天,民間講究“喜入厭出”,喜歡從外麵擔水取物以“填窮”,討厭他人來取物、借物。這一天興吃麵條,因用刀切麵,煮而食之,故名為“切五鬼”。晉北個別地方習慣在定更後,由婦女出大門外燒紙祭奠亡靈,放聲大哭,俗稱“哭節”。關於送窮節,山西流傳有一則聯語:
爆竹三聲,嘣走一夥窮鬼。呸!賊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
焚香九炷,迎來五路財神。呀!好老人家,保得小人六合四喜。
舊俗將六畜、人與五穀從正月初一日開始排位輪值,初一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人日、初八穀日。初七人日又為人節,晉東南地區要於“人日”之夜焚香點燈,並用煮熟的稷米祭祀北鬥星,進行祈福活動;臨縣等地習慣在門前或地裏堆穀糠煨燃,稱作“炙地”;晉南地區習慣用彩色絲線和綾綢製作首飾,稱作“彩勝”,並且男子要遊宴。也有的地方習慣祭拜百神,呂梁個別地方習慣用跳“麻姑”遊戲祈平安。初八穀日又為穀神節,祭祀五穀神靈,或到後土廟祭祀拜神,或取五穀雜糧各一份在田間地頭迎日揚灑,祈五穀豐收。晉北地區的祭歲星活動,講究在天地神位前燃燈七盞,燒香焚表。有的地方講全村公祭歲星,保護農業豐收。五台山一帶則有一些信教者在此日上布施,祈求佛祖保護。有的地方又將此日當成敬八仙節。
初十稱為石頭節,亦稱老鼠娶親日。這一天不僅不打老鼠,而且不搬動石頭,還要給石器上貼春聯。晉東南地區還有在夜晚給老鼠投食的,晉北一些地方晚上忌點燈,怕影響老鼠喜事,以為惹下鼠神會一年遭殃的。晉中地區習慣正月十三日在房屋頂上撒糧,供寒鴉啄食,希望這些鳥類不遭害田裏的莊稼。
立春也稱“打春”、“鞭春”,提示人們此時可鞭打春牛開始耕種了。有的地方要用泥塑一“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三圈,以求不患痘病。當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裏,希望田地出力貢獻。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立春節,民間藝人以黃泥製作許多“春牛”小玩具,如口哨等,進行貿易,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立春節,女孩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又稱“春蛾”,戴在頭上爭奇鬥豔。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可主桑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春娃”。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穀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晉南地區還要迎接新嫁的女兒回家,謂“迎春”。民間這天習慣吃“春餅”,以麵餅包卷蘿卜、薑、蔥等菜食用,稱“咬春”。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正月裏最紅火的大眾娛樂節日,因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也稱“燈節”。正月十五鬧紅火,各種民間社火藝術要進行大展演,可謂是民間的藝術節、狂歡節。此時,晉南地區氣候轉暖,河流解凍,人們習慣放河燈。夜晚,人們手提燈籠走路,碰到行人講究抬起燈籠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一些地方的婦女用麵塑燈盞,蒸熟後加油點燃,置放在土地神、門神等處,供盼望得子的新媳婦、祈求不生病的孩子們來“偷”。晉南民間習慣蕩秋千,有“秋千蕩空中,一年不生病”之說。平川地區吃元宵喻團圓,山區講究吃油糕喻高升。正月十六,全家要扶老攜幼出門觀燈賞月,稱“遊百病”,以應“正月十六遊了春,一年四季不得病”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