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大學的出現和發展為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作了準備。中世紀的大學體製為學者們從事學術活動提供了各方麵的保證,成為當時各領域學者活動的舞台。例如 13世紀的牛津大學就是當時歐洲的科學中心,西方近現代的科學在那裏開始萌芽。牛津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羅伯特。格羅斯太斯特( Robort Grosseteste, 1168— 1253年)和他的學生羅吉爾。培根將柏拉圖對數學的強調和亞裏士多德對實驗觀察的強調結合起來,奠定了現代科學興起的基礎,他們自己也成為現代科學的先驅。此外,但丁、薄伽丘、哥白尼、伽利略、弗朗西斯。培根、牛頓等人的思想,也都是在大學的土壤上產生的。
三、中世紀的哲學
與希臘哲學不同,中世紀的西方哲學從來就沒有獲得過獨立的地位,它所討論的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關係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因此,哲學家們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為正統基督教信仰和教義的理論根據,就一定會成為滋生各種異端觀點的溫床。基督教哲學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學和後期的經院哲學(以公元 11世紀為界)。教父哲學所探討的問題主要在於上帝論、基督論和人性論這三個方麵;經院哲學通常又被稱為繁瑣哲學,它因講究繁瑣的形式邏輯論證而得名。
公元 2— 5世紀早期基督教是為其教義辯護的一種宗教唯心主義思想體係。它是由護教者根據聖經,利用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新柏拉圖學派”“斯多阿學派”的學說建立起來的。所謂教父,是那些既宣講又著作的護教者,他們對製訂和論證基督教教義作出了貢獻,因而被尊稱為“教會的父老”,簡稱“教父”。教父哲學因此而得名。
教父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分為希臘和拉丁兩大派:查士丁、塔提安、伊雷納烏斯、克萊門、奧裏根等出生在東方並用希臘文著作,故稱東方希臘教父。他們最早意識到哲學的作用,把哲學作為為基督教教義辯護的工具。他們推崇柏拉圖,稱他為神派遣的先知。他們是教父哲學的創始者。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 Q。 S。 F。德爾圖良、傑羅姆、安布羅斯、聖奧古斯丁、格雷高裏等。他們生長在西方並用拉丁文宣講和著書,故稱西方拉丁教父。他們對古希臘哲學作了明確的選擇,主要把新柏拉圖主義塞進基督教教義聖奧古斯丁中,使哲學和神學混為一體。他們是教父哲學的組織者。聖奧古斯丁則是最後的完成者,他把教父哲學推向了全盛時期。
教父哲學的主要內容
教父哲學主要是以哲學論證神、三位一體、創世、原罪、救贖、預定、天國等教義。教父們根據柏拉圖的理念論提出了神真實存在的論斷,認為肯定一個判斷的真或假,不在於主觀意識,而在於依據客觀真理。判斷這一事實本身證明了真理世界的存在。同時,變化不定的感性世界這一現象本身也表明它所依據的永恒不變的精神世界的實在性,感性世界的存在無疑是淵源於精神世界的實在性。所以,真理的精神世界必然存在,而且必須首先獨立存在和永恒存在。無論人們掌握與否,都無法予以否定。這真理的精神世界就是神。人類的思維是可以本能地直觀到神的。
第一,三位一體論。教父們還根據邏各斯學說和新柏拉圖主義的流溢說確立三位一體的理論。在神那裏,存在與本質是同一的。神為了顯示其權能而發射出邏各斯(拉丁語 Logos,即英語 logic的原型)。邏各斯本身與神同在。邏各斯無非是神的權能的表現。就實體而言,邏各斯與神是同一的;就位格而言則是不同的。至於耶穌基督,乃是邏各斯的化身,是邏各斯的人格化。在位格上,耶穌基督作為子同其父是不同的。但是,在實體上,作為父的神與作為子的邏各斯是同一的,所以父及其子耶穌基督乃是一個神。至於聖靈,同邏各斯一樣,來自唯一的神,並且和神同在。不過它是作為父和子的共同愛情和智慧的表現。在實體上,父、子、聖靈是完全同一的,父、子、聖靈三者沒有大小和先後的區別。在位格上,三者又是不同的。父不能稱為子,子也不能稱為聖靈。正如太陽發射出光和熱,太陽不是光,也不是熱。但光和熱離不開太陽,太陽與三而一,一而三,既具有三個位格,又共是一個神,而且是唯一的神。
第二,創世論。教父們斷言世界是神從無中創造的。他們借助邏各斯理論加以證明,認為神通過邏各斯創造世界,邏各斯在神的理智之中,邏各斯就是神創造世界的原型,世界萬物乃是神的邏各斯的具體表現,也是神的真和善的具體表的,神賦予人以精神性的靈魂,這靈魂就是神的肖像。與肉體相比,靈魂占主導地位。人有靈魂才區別於一般創造物。人應當注意精神生活,信奉神。
第三,原罪論。人類祖先亞當違背神的命令,無視精神生活,貪圖物質享受,敗壞本性,犯了“原罪”,貽害全人類。從此,人不能不犯罪。聖奧古斯丁根據新柏拉圖主義理論貶低物質世界,同時又根據其“原罪”論抹殺人的自由意誌。
第四,救贖論和預定論。教父們還宣揚神的救贖論,即神不僅主持正義,還體現仁愛,為了拯救人類,派遣基督代為贖罪。而人類唯有依靠神才能恢複早先敗壞了的本性。所以,神的幫助即所謂“神恩”對人來說是決不可少的。聖奧古斯丁等教父們又進一步提出,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神預先安排的,得出神的“預定論”結論。
第五,天國論。為了圓滿地實現神的意旨,人類必須從愛自己、貪圖物質和無視神,轉變為愛神、蔑視自己和拋棄物質,努力建立以神為核心的善的國度,以達到來世回歸天國,同神結合在一起,享受永生。
曆史影響
教父哲學是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和基督教神學合二為一的宗教信仰主義理論,本質上是宣揚以神為出發點和終結點的宗教唯心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在基督教的理論發展史上,教父哲學是基督教哲學的最初形態。經院哲學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世紀托馬斯主義和現代新托馬斯主義同教父哲學有著密切的聯係。
經院哲學的前身是教父哲學。一般認為聖奧古斯丁奠定了經院哲學的理論基礎。經院哲學的體係最初形成於 8— 10世紀。在經院哲學的早期階段,從埃裏金納(John Sotus Erigene,約 810— 877年)開始,柏拉圖主義占主導地位。 11世紀經院哲學得到廣泛發展,這時的代表人物有洛色林(約 1050— 1125年)、安瑟倫(約 1033— 1109年)、阿伯拉爾( 1079— 1142年)等,他們就認識論問題展開了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辯。 13世紀是經院哲學的黃金時朋,最有名的代表大(Alexander of Hales,約 1186— 1245年)、大阿爾伯特(約 1200— 1280年)、羅吉爾。培根( 1214— 1294年)、波拿文都拉(約 1217— 1274年)、約翰。鄧斯。司各脫(Johannes Duns Scorus,約 1265— 1308年)等。
托馬斯。阿奎那用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係統全麵地闡述了基督教的信仰,如有《神學大全》和《反異教大全》等大部頭巨著,尤其是那部《神學大全》, l964年國外出版新的評注本,竟有 60大冊,曾被譽為中世紀係統神學的最高成就,而且被公認為現代天主教神學的基礎。他的神學理論後來成為天主教官方神學,而他的神學體係則被稱為“托馬斯主義”。直到本世紀西方還熱鬧過一陣“新托馬斯主義”,可見其影響之深遠了。
托馬斯。阿奎那
然而從基督教思想發展的角度看,托馬斯。阿奎那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將當時已有的各種思想巧妙地融會貫通起來。因之他的思想“實在是集聖經、教會傳統和哲學,尤其是當時剛被更新發現的亞裏士多德的思想之大成”。可是集大成者,礫。當年,阿奎那抨擊安瑟倫證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不遺餘力,但曾幾何時,他自己精心設計的同樣要證明上帝存在的“五次論證”在康德等人的批駁下,一敗塗地。阿奎那理論體係中至今仍受學術界重視的,恐怕隻有“類比法”了。如果說他還有“類比法”,那麼與之抗衡的方濟各會的鄧斯。司各脫也可因其提出“求同法”而名垂科學哲學史冊,而那位在經院哲學沒落過程中對傳統觀念,包括對教皇的世俗權力進行批判的哲學家威廉。奧卡姆,更可因他曾留下那把“奧卡姆剃刀”並提出“差異法”而無愧於阿奎那了。
四、騎士精神與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
騎士的前身是蠻族統治者的軍事仆從——武士( Knight)。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出現了龐大的基督教騎士團,這些騎士團構成了世俗社會與教會之間的一座橋梁。
當條頓騎士團把古老的騎士理想置於宗教光環的籠罩之下時,就出現了一種世俗的騎士理想。這種新興的騎士理想專注於羅曼蒂克的愛情和高雅優美的言行,它構成了中世紀盛期騎士文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格調。
騎士文學盛行於西歐,反映了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騎士來自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他們替大封建主打仗,從後者獲得土地和其他報等級製的。後來騎士土地成為世襲,於是形成了固定的騎士階層。 11世紀 90年代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反擊侵略基督教的伊斯蘭勢力,從此提高了騎士的社會地位,使他們接觸到東方生活和文化。
騎士文學中心思想——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層社會的貴族文化精神,它是以個人身份的優越感為基礎的道德與人格精神,但它也積澱著西歐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對個人的人格的愛護和尊重;為被壓迫者犧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為愛和美在塵世上的代表及作為和諧、和平與安慰的光輝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學者指出:從選擇品德的傾向來說,傳統在歐洲占上風。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對現代歐洲民族性格的塑造起著極其重大的作用。
騎士抒情詩
法國地區
騎士抒情詩的中心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普羅旺斯民族從法蘭克王國瓦解以後,政治獨立,商業發達,貴族文化也趨於繁榮。“它在近代的一切民族中第一個創造了標準語言。它的詩當時對拉丁語係各民族甚至對德國人和英國人都是望塵莫及的範例。”普羅旺斯詩人被稱為“特魯巴杜爾”(或譯行吟詩人),多數是封建主和騎士,也有少數手工藝人和農民。他們的名字被流傳下來的有數百之多,但作品留存的很少。他們的詩歌一般詠唱對貴婦人的愛慕和崇拜,其中以“破曉歌”最為著名。“破曉歌”敘述騎士和貴婦人在破曉時候分離的情景。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紀統治階級中,婚姻是包辦的,是一種政治行為,是封建主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並舉了《尼伯龍根之歌》中克裏姆希爾特等人的婚姻為例。他又指出,騎士愛則是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個人之愛,其作用是破壞了封建主夫婦之間的忠誠,並且說普羅旺斯愛情詩的精華是“破曉歌”。這種詩歌在當時很受過來的,有的是他們自己創造的。他們的詩格律謹嚴,技巧複雜。他們對詩學作過一些探索,有“明”和“暗”兩派。明派主張詩要明朗易懂,暗派提倡隱晦難解的風格。 13世紀初北方貴族在教皇策動下鎮壓了南方“異端”運動,南方一些貴族如土魯斯伯爵等,由於容納“異端”,也遭到覆滅。在他們宮廷中居留的許多普羅旺斯詩人逃亡國外,把抒情詩傳統帶到意大利,推動了文藝複興時期抒情詩歌的發展。
德國地區
德國這時也產生過大量的騎士抒情詩人,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瓦爾特。封。弗格爾瓦德( 1170— 1227年)。他出身於一個貧窮的騎士家庭, 1198年後在各地漫遊了 20多年,熟悉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超出了一般騎士抒情詩的範圍。如有名的抒情詩《菩提樹下》不是寫騎士對貴婦人的愛慕,而是寫普通青年男女的淳樸愛情,其音調和諧,語言簡練,有民歌風味。更有意義的是他的政治詩和格言詩,主要反映當時教皇和王權的鬥爭。作者態度鮮明地維護王權,揭露教皇分裂德國的陰謀,譴責教皇的虛偽,表現了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