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西歐封建社會的文化狀況(3 / 3)

五、基督教唯靈主義與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公元 12— 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被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負盛名的哥特式建築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

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

另外用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麵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尖肋拱頂

從羅曼式建築的圓筒拱頂普遍改為尖肋拱頂( Pointed Arch,或者幹脆稱為 Gothic Arch),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製,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飛扶壁

扶壁( Flying Buttress),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築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但哥特式建築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麵,稱為飛扶壁。由於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用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複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築逐漸取消了台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麵積,直至整個教堂采用大麵積排窗。這些窗戶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並應用了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拚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花窗玻璃以紅、藍兩色為主,藍色象征天國,紅色象征基督的鮮血。

窗欞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複。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因采光不十字平麵

這也是繼承自羅曼式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麵積。門層層往內推進,並有大量浮雕,對於即將走入大門的人,仿佛有著很強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簡單的圓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強調了垂直的線條,更加襯托了空間的高聳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個建築看上去線條簡潔、外觀宏偉,而內部又十分開闊明亮。

哥特式建築技術高超精致,又帶有藝術性,在建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經典建築

法國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形。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麵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麵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麵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窗。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鍾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麵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麵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鍾樓。下麵是橫向券廊水教堂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它不僅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築,同時也以建築藝術上高超的水平而飲譽歐洲。

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 137米,寬 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 43米,中廳的拱間平麵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窗,幾乎看不到牆麵。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誌。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 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 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複蘇,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窗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複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麵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複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製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麵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則多用磚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沙特爾大教堂

英國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得比法國稍晚,流行於 12— 16世紀。英國教堂不像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製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複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它們不像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裏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麵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裏主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麵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麵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裏主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 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

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麵窗花複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像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采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索爾茲伯裏主教堂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鬥形花飾,窮工極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梁德國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 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 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麵雙塔高 152米,極為壯觀。

科隆主教堂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製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采光。拱頂上麵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麵,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隻在教堂正麵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 161米,控製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致華美。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麵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意大利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 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意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係和造型原則,隻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裏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麵也沒有高鍾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隻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麵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墩作為裝飾,但平牆麵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 80年代動工,直至 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 49米。中廳高約 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拔高至 65米多,上麵是一個八角形采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飛升。西邊正麵是意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複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裏,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麵,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鍾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誌。城市裏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巴黎宮廷禮拜堂中的上禮拜堂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麵采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在哥特式建築的典型作品——天主教堂中,不僅是那高聳入雲的尖頂、充滿了怪誕和誇張特點的巨大肋拱、五光十色的花窗隔屏,甚至連每一塊石頭、每一片玻璃和每一個精雕細琢的局部都在宣揚著基督教的彼岸精神和靈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