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地理大發現(2 / 3)

三、海外擴張與殖民主義

發現新大陸後,歐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據。荷蘭、英國等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並探險世界其他地區。 16世紀,荷蘭的巴倫支為探尋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先後發現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到達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 17世紀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屢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 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 1642— 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現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這些航海探險進一步擴大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並進行了一些有關洋流、風係等的科學考察以及島嶼和陸地的實測工作。到了 18世紀,庫克的海洋探險已屬於科學考察的範疇。

在西歐,葡萄牙首先發起了大規模的航海探險活動。 15世紀早期,航海家亨利王子創辦地理研究機構,為取得黃金、象牙和奴隸,組織了多次非洲西岸的探險活動,先後發現了馬德拉島、佛得角群島,並從直布羅陀沿非洲西海岸到達幾內亞灣。 1473年,葡萄牙船隻駛過赤道,後達到剛果河口; 1487年,迪亞士的探險隊到達非洲南端,發現好望角,並進入印度洋; 1497年,以達。迦馬為首的船隊沿迪亞士航線繼續向前,經非洲東岸的莫桑比克、肯尼亞,於 1498年到達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開辟了從大西洋繞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線,從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製印度洋航路的局麵。葡萄牙通過新航路,壟斷了歐洲對東亞、南亞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從此整個中東及近東地區,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於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歐洲人從此不能再向他們的前輩那樣通過波斯灣前往印度及中國,也不能再直接通過這個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巨大港口來獲得他們日益依賴,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歐洲人必須找到一條新的貿易路線,直接從香料群島獲得香料的資源。

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

很久以來,與中國、印度的貿易,一直是通過阿拉伯人作為中介的,而在整個歐洲,與阿拉伯人的貿易又幾乎都掌握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手裏。在西歐,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國君主,還有商人們都急切地希望能夠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壟斷,自己前往印度、中國和香料群島等地,直接與當地人進行香料、絲綢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麵,由於當時歐洲的商品對於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隻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致使歐洲人對於獲取金、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感興趣。至此,那些出產這些珍貴資源的地區,便成了歐洲人獵取與互相爭奪的目標。

對未知世界的向往

最古老的幸存的葡萄牙海圖,結果顯示為探索達。伽馬到印度的航線(大西洋繞非洲到印度的航線)。在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中,歐洲在公元 15世紀以前一直扮演著一個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亞洲卻創造出了更為繁榮的文化,並將這一優勢不斷擴大。對於這個世界的發展而言,亞歐大陸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過了其他地區,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亞歐大陸及北非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僅僅局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