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地理大發現(1 / 3)

地理大發現是指 15— 18世紀(又稱大航海時代,即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它是地理學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一、地理大發現的曆史背景

應該說,任何一個文明民族的代表人物首次到達地球表麵某個前所未知的部分,或者確定了地表各已知部分之間的空間聯係,因而加深人類對地球地理特征的科學認識,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均可以稱為地理發現。在 15世紀之前,隻有南極洲這樣的無人居住的大陸和某些島嶼、海域為人類所未知。而居住著未開化民族的陸地和島嶼,則隻對“文明民族”而言是前所未知的。從各文明古國的產生到 15世紀的漫長時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發源地以外的廣大區域已完成了許多發現,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 1409年,湮沒了 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學指南》被譯為拉丁文後,大地球形說被廣泛傳播。但是古代學者沒有可能直接驗證地球的形狀,也很少可能精確地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了飛躍。這些事件被通稱為地理大發現。

二、航海活動與世界的發現

在 15、16世紀的西歐,除了拉丁世界的文藝複興和日耳曼世界的宗教改革之外,在實踐領域和社會生活中也發生了一些變革,如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崛起等。它們為歐洲人開辟了新的空間視域和活動範圍。

在 14世紀以前,西歐貿易活動的範圍也主要限於西亞和小亞細亞。 13— 14世紀,一些意大利旅行家如馬可。波羅的遊記令西歐基督徒們羨慕不已。然而,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失陷和奧斯曼帝國的迅猛擴張,在客觀上阻斷了西方商人通往東方的陸路交通,海路就成為西方通向東方的唯一途徑。在 15世紀初,羅盤針已經傳入西歐,船舶建造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觀念上,古希臘地理學家厄拉托西尼(Eratosthenes)關於地球是圓形的觀點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15世紀,西歐大規模的航海活動是由葡萄牙王子亨利( 1394— 1460年)拉開序幕的。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巴特洛繆。迪亞士終於繞過了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 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經過非洲東海岸和阿拉伯海,到達了位於印度次大陸南端的馬拉巴爾海岸,打通了從葡萄牙到印度的海上航線。 1500年,卡布拉爾發現了南美洲的巴西。 1511年,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穿越並占領了馬六甲海峽,將印度洋置於葡萄牙人的控製之下。

由於葡萄牙已經控製了向南繞過好望角而進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航路,西班牙人隻得向正西和西南方向進行航海活動。 1492年,哥倫布到達了中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後來,哥倫布又先後到達了加勒比海沿岸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一些地方,為西班牙帝國在南美洲建立殖民地奠定了基礎。繼哥倫布之後,西班牙的探險家們又發現了巴西以南的南美洲海岸,並且深入內地。另一位受雇於西班牙王室的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西( Amerigo Vespucci)在 1505— 1510年期間數次前往南美洲進行探險活動,他斷定哥倫布發現的這塊陸地是一個“新大陸”。

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從而證明整個世界在海洋上是相通的。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活動為這兩個國家的海外貿易和殖民侵略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西歐不僅加強了與亞洲古老文明國家(印度和中國等)之間的商業聯係,而且也在新發現的美洲大陸建立了最初的殖民地。在整個 16世紀,葡萄牙控製了由東南進入印度洋的航道,西班牙則控製了通往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航道。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荷蘭和法國為了獲取海外利益不得不向西北方向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道,這個目標雖然沒能實現,但是卻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在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統治者也極力從事海外擴張。哥倫布發現美洲,就是這種擴張的最重要收獲。哥倫布相信大地球形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該計劃曾向葡萄牙政府提出過,但卻被否認了,因為葡萄牙人在亨利王子時代就經過精確計算認為到東方的最近的路程是沿著非洲航行到達印度)。哥倫布的西航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和王後的支持。 1492年,他攜帶著西班牙國王和王後致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船隊從帕洛斯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後向西航行,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但是,哥倫布誤以為巴哈馬群島是印度的轄地,把當地土著居民稱為印第安人,並誤認為古巴是中國的一個省。 1493— 1496年、1498— 1500年和 1502— 1504年,哥倫布又進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後發現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買加、特立尼達等島嶼,以及由洪都拉斯到巴拿馬的海岸。第三次航行中在帕裏亞灣首次登上美洲大陸。哥倫布至死也沒意識到,他發現的這些地方並非中國和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後來,意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到達美洲,才認識到這是一個新大陸。當人們認識到大西洋西岸的陸地並非亞洲,而是一個新大陸後,人們的地理視野擴大了。 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沃亞越過巴拿馬地峽,看到了西南麵的大海,他把這片海域稱為“南海”(今太平洋)。為了到達亞洲,人們努力尋找溝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峽,或者像好望角那樣的地角。基於這種願望,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開始了新的航海探險活動。麥哲倫曾經參加葡萄相信大地球形說。 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從西班牙的桑盧卡爾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到達南美東岸以後,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陸和火地島之間,穿過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峽,進入“南海”。起初向西北,後轉向西航。船隊在航行中從未遇到風暴,即把該海域稱為太平洋。 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人的衝突中被殺。 1522年,麥哲倫船隊剩下的“維多利亞”號返回桑盧卡爾港,完成環球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