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形成,民族君主國的發展以及新的知識與世界觀的傳西歐在宗教改革之前,就有過“卡諾莎”和“阿維農之囚”等教權與王權的矛盾與鬥爭。隨著民族君主國的出現,教權與王權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教會作為超國家機構的地位雖然衰落,卻仍然掌握著大量財富。 16世紀初,教會掌握的財產在法國有 1/4、英國有 1/3、德國和意大利有 1/2.這對覬覦教會財富和權力的君主們來說,顯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新的生產關係的形成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政治的變化,使王權加強的同時,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也在發展。兩種力量的聯盟便使民族國家不斷強大。法國、英國、西班牙都建有自己的有效的中央集權機構,即使在四分五裂的德國,在民族和地域上也出現了一個明確的統一體。這樣,曾經是教育者、開發者、管理者和仲裁人的教會,實際上就無事可做了。
但在世俗事務中,教會仍有一個職能,這就是繼續向整個歐洲斂財聚富。教會本來就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但它並不滿足於自己掌握的大量地產,還要向各國居民征收“什一稅”,還通過出售教職、用聖物做買賣等各種卑鄙的手段來斂財。教會的貪婪、腐化和墮落,使教俗矛盾越來越尖銳,人們開始用懷疑和批判的眼光來審視教會了。
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古詩有雲:山雨欲來風滿樓。改教運動發動的前夕,整個歐洲在思想、經濟、政治上,都醞釀著重大的變動;中古的思想、經濟、政治架構已在全麵崩潰的邊緣,問題就是誰來帶動那變革,誰來點燃那一觸即發的導火線。那位站在曆史的關鍵點,將教會,甚至整個歐洲領到一個新紀元的人,便是馬丁。路德。
1517年 10月,教皇在德國兜售贖罪券,這種無恥的行為激起路德的憤怒。 10月 30日,路德公開發表了名為《關於贖罪券的功效》的“ 95條論綱”。他在論綱中指出:教皇沒有赦免任何罪惡的權力,因為免罪權屬於上帝,贖罪券隻能增加對錢財的貪欲。路德在論綱中並沒有公開反對教皇,而是把贖罪券的罪責推到兜售贖罪券的特策爾等人身上。但論綱對天主教會關於隻有通過教會和教皇才矛盾極端尖銳以及教會已成為眾矢之的的德國來說,如同燃起燎原之火的星火,很快就使整個德意誌民族投入到運動中了。論綱成了各階層的共同綱領和與教會鬥爭的信號,路德成了各反對派團結的中心。
論綱激起的巨大波瀾,衝擊著教會的大廈。 1518年 8月,教皇責令路德到羅馬受審,遭到廣大群眾的反對,薩克森選侯也公開出麵庇護路德。 1519年 6月,在人民群眾的推動下,路德走上與教皇決裂的道路。他與教皇代表在萊比錫進行辯論時,言論更激進,公開否認教皇的神聖權威,強烈譴責百年前宗教會議對捷克改革派胡司的審判,並為胡司的學說辯護。 1520年 2月,路德更加激進,他號召人們運用百般武器來討伐教皇、紅衣主教等蛇蠍之群。路德的聲望於是大振,受到德國人民的擁護和讚揚。
1520年 8月— 10月間,路德連續發表重要文章,闡述自己的宗教綱領和政治綱領。他的宗教綱領是“唯信稱義”,即信徒靠信仰得救。路德指出:人在認真研讀聖經的基礎上,虔誠地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恩典,成為無罪的、得救的人。既然憑信仰就可得救,人的贖罪就無需教會和各級神職人員這些中介,或者說這些機構和人員都是多餘的。這就否定了教皇至高無上的地位,摧毀了羅馬神權統治的理論基礎和支柱,把基督教徒從教皇權威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從而為路德的反對羅馬教廷、爭取民族獨立的政治綱領提供了神學根據和武器。
教皇被路德的言論激怒, 1520年 9月,教皇宣布開除路德的教籍。路德毫不退讓,於同年 12月 10日當眾燒毀教皇的“破門令”,教皇於是求助於德皇查理五世懲辦路德。1521年 4月,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召開帝國會議,要路德承認錯誤。路德勇敢赴會,在會議大廳作了兩個小時的答辯,鄭重宣布了自己的堅定立場。教皇與皇帝於是相互勾結,企圖用暴力迫害路德。但路德已被薩克森選侯保護,並開始從事《聖經》的翻譯工作。不久,德文版《聖經》出版,這給德意誌民族語言的發展以積極影響,也為人民的反抗鬥爭提供了有力武器。
沃姆斯會議後,德國的革命運動深入發展。雖然路德因階級立場的局限對革命的深入感到恐懼,並投入封建主懷抱,公開站在人民群眾的對立麵,但“唯信1522年 9月,德國爆發胡登和濟金根領導的騎士暴動,這次暴動因騎士孤立無援被諸侯鎮壓。
1524—1525年,德國又爆發了約有 2/3農民參加的起義鬥爭,這場農民戰爭的主要領導人是托馬斯。閔采爾(約 1490—1525年)。經過激烈鬥爭,這場農民戰爭以失敗告終。其原因一是起義雖席卷德國大部分地區,但起義仍是分散的、地區性的。士瓦本、法蘭克尼亞、薩克森和圖林根四個起義中心始終未形成統一整體,結果被諸侯軍隊各個擊破,閔采爾也於 1525年 5月 27日就義。二是閔采爾的政治綱領具有空想性質,與現實客觀條件遠遠脫離。閔采爾把信仰解釋成是理性,宣揚無神論,要建立一個誰也不能高於別人,人人自由,一切財產公有和人民掌握政權的理想社會,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三是資產階級的背叛和混進起義隊伍中的騎士的破壞,其結果是他們自己也嚐到了惡果。起義失敗後,騎士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城市特權被取消,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嚴重摧殘。當然,這場農民戰爭也動搖了德國封建統治秩序,尤其是從根本上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
馬丁。路德的政治綱領
路德的政治綱領是主張德國的貴族聯合起來,驅逐羅馬教廷在德國的經濟和政治勢力,建立民族教會,停止向羅馬教廷繳納教會稅,實現民族獨立和統一。但路德不主張依靠人民群眾來實現自己的綱領,他對德國皇帝還寄予希望,讚揚德皇品德高尚。這反映了市民階級的政治要求,也暴露了這個階級的軟弱性。
二、加爾文的崛起
在路德改教運動的帶動下,丹麥、挪威和瑞典不久便加入了改教的陣營。這時候法國仍猶疑不決。法國的國王法蘭斯一世自路德改教後的 15年裏,一直保持中立的態度,這極可能是因為他與鎮壓改教運動的查理五世在統治、軍事上是對敵,便任由改教運動分散查理的心力,甚至牽製他。因此,他一直不明確表態。而他的妹妹瑪格麗特卻積極地支持改教運動,因此路德的思想便漸漸有了很大的大,改教運動受到很大的阻力,要不是法蘭斯國王的調停,國會已對改革派作出嚴厲的迫害。法蘭斯一世一直盡其所能保護發動改教運動的人,但到了主後 1527年,他要求國會通過撥出一筆龐大的費用向查理五世贖回受挾持的兒子。國會乘機要求他準許教會鎮壓改教派,他不得已批準國會的要求。雖然如此,他依然盡量給改教派很多方便,在主後 1529年甚至冊立一位溫柔的改教派人士為巴黎主教。到了主後 1533年,形勢卻又轉變了,為了取得教皇革利免七世的政治支持,他不得不答允教皇請他鎮壓改教分子的要求。然而他剛開始鎮壓改教派,德國就聲明願意與他簽訂一份對法國極有利的和約,於是他的宗教政策便又改變了;他甚至派人到德國與改革派取得神學的協議,要不是在主後 1534年突然出現一些激烈攻擊天主教的言論,大概改革派會有更多時間建立一個好的基礎,這些激烈的言論使法蘭斯一世改變態度,決意鎮壓改教派。
第二代改教領袖加爾文便是在這種不穩定的情況下成長的。加爾文生於主後 1509年,父親是諾陽( Noyon)主教的秘書,他自幼受到極良好的教育,並於奧爾良(Orleans)大學及波格茲(Bourges)大學修讀法律,精通古典文學,深受當時的人文主義影響。他起初對於宗教沒有多大的興趣,但在主後 1532年,當他完成他的第一本古典文學注釋的書後,突然在屬靈上有很深的覺醒。他開始埋首研讀聖經,漸漸地體認到人的罪孽及神的聖潔,也同時讚成改革派的看法。於是他在改革派當中也慢慢活躍起來。改革派當時主要的思想領導者是尼弗拉( Jacques Le Fevre,1455— 1536年),他所寫的保羅書信注釋影響甚大。有不少人追隨尼弗拉,其中一位日後對加爾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便是法惹勒( Guillaume Farel)。法惹勒在加爾文逃命時留在日內瓦幫助他改教,加爾文便這樣一生留在日內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