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主義的概念
“人文主義者”(Humanist)最初是指一批專門從事西塞羅的所謂“人文學”(Studiahumanitatis)的研究者。這種“人文學”包括修辭學、文法、曆史、詩歌和倫理學等等,但是並不包括自然科學和哲學。人文主義者以精通古典文化而著稱,然而他們卻根據一種感性原則來取舍古典文化。
人文主義是文藝複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係、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
一般來說,今天曆史學家將這段時間裏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複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二、人文主義的萌芽
人文主義的萌芽主要是指西方奴隸製時代(公元前 5世紀中葉以後)人文精派主要指哲人學派、詭辯學派。而希臘三賢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
智者學派
公元前 5世紀,雅典成為人文薈萃的中心,人們崇尚公開的精神。在公開的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學等知識,於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邏輯、數學、天文、修辭、雄辯等科目為業。他們是一些在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學、講演術和其他一係列知識領域內深刻而大膽的改革家。他們並不構成一個固定的學派,也沒有統一的學說,隻是在思想傾向上有共同之處,遂被稱為一派。
萌芽背景。公元前 5世紀古希臘奴隸製經濟繁榮,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雅典成為希臘政治文化中心。麵對人在社會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有些學者開始把研究重點轉到人本身。公元前 600年開始出現的自然哲學家們奠定了思想基礎。
萌芽時期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安提豐。普羅泰戈拉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準繩,否定神的意誌,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至高無上;反對迷信,強調自由,認為一切製度、法律、道德都是人為的產物,其約束力也是相對的,一切都要以人為尺度;在社會道德方麵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該強求一律。安提豐強調,應該把平等推廣到所有人,在城邦內部實現所有人的教育、財產、種族等的平等。
所產生的影響
它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了積極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促進文化的發展;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性,容易造成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關於奴隸製度不符合人性的觀點,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顯得難能可貴。雖然三人的思想和成就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更多地關注人和人類社會。這就形成了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
三、人文主義的發展
人文主義的發展主要是指 14— 17世紀人文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即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所體現的思想。文學史上一般把這段時期分為三個階段(這一時期人文主義的發展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在文學上)。
14世紀初至 15世紀中葉,為人文主義文學產生與發展的早期,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國。強調個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就成了當時人文主義文學家對神學體係否定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