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佛教與道教(1 / 1)

宗教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季羨林先生在《我和佛教研究》一文中指出:來源於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曆了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合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拋開消極的方麵不講,積極的方麵是無論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它幾乎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麵,給它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發展,助其成長”。而道教是中國本土的文化產物,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一文中指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可見,對佛教和道教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佛教

佛教發源於印度,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據傳,在公元前5世紀,大約相當於中國春秋時代,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後人稱他為釋迦牟尼)為解脫生老病死等諸般痛苦,棄家出走,來到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坐在菩提樹下苦思冥想。經過6年多,他終於在一個夜裏戰勝了煩惱魔障,洞察了人生真相,獲得了徹底的覺悟。此後,他將自己的證悟向大眾宣說,傳教40多年,直到80歲入寂。在他之後,逐漸形成了佛教。

中國佛教

在中國流傳的佛教各派的總稱。早在公元前1世紀,佛教就傳到了今天的中國新疆地區;東漢以後,又傳到了中國內地。漢末西域名僧安世高、支婁迦讖等先後來到洛陽譯經傳教。南北朝以來,佛教思想為中國社會各階層所接受,逐漸融入中國文化有機體中,形成了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宗教,今人稱之為中國佛教。

道教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本土宗教。中國遠古時代就有人學仙,據說黃帝曾“問道於廣成子”,後來在鼎湖白日乘龍升天。戰國以後,神仙信仰更為普及。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與不死藥,其規模越來越大。到東漢順帝時,張陵創立了“五鬥米道”,又將老子《道德經》奉為經書,道教正式形成。

《抱樸子》

道教理論著作,東晉葛洪撰。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抱樸子》內篇主要講述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等內容,外篇主要討論人間得失等內容。這套理論將修身與治國融合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