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古典文學名詞(1 / 2)

古典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內容博大,發展充分,因此,有關的名詞術語也就顯得異常繁多。這些名詞術語,是學習古代文學時很常用的,我們統一列在這裏,以供學習時查閱之用。

律詩

又稱為近體律詩,古詩的一種形式。孕育於南朝,定型於唐代,在押韻、對仗、平仄、字句等方麵有確定的規則。杜甫、李商隱等都特別擅長於律詩。

古體詩

又稱為“古風”,古詩的一種形式,古代的自由體詩。唐代律詩定型以後,指那些學習漢魏六朝詩而寫作的詩。古體詩在押韻、對仗、平仄、字句等方麵比較自由隨意。李白、李賀等人喜作古體詩。

樂府

最初指漢武帝時所設立的音樂機構,其職能為采集各地歌謠,整理、製訂樂譜。後人將這個機構製作、采集的樂歌稱之為“樂府”。漢樂府詩以民歌為多,另外還包括文人製作的可入樂歌曲,大多保存在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漢樂府故事性較強,常用比興和鋪陳手法,多描寫人物的語言與行動,有《上邪》、《上山采蘼蕪》、《東門行》、《陌上桑》等名篇。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民歌《木蘭詩》被稱為“樂府雙璧”。魏晉以後,文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模擬漢樂府寫出的作品稱為“擬樂府”,如唐詩中的《從軍行》、《塞上曲》、《關山月》。杜甫的《兵車行》、《哀江頭》等作品,則為“新題樂府”。

古文

唐以後文人所說的“古文”,一般是指學習先秦兩漢文章而寫的文章,強調內容的充實、語言形式的規範、表現技巧運用的適度,不過分追求華美。明清以來把範圍擴大到學習唐宋八大家文風的文章。古文是唐宋以後文章的主流。

辭賦

文體名,發源於“楚辭”而大興於漢代,是沒有音樂伴奏卻有一定節奏、要押韻、慣用鋪陳和主客對話的文學體裁。最早以賦名篇的是荀子的《賦篇》,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也是初期的賦體作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是漢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漢賦名家還有揚雄、班固、張衡等。

駢文

駢文是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偶文”、“四六文”。起源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駢文一般全篇對偶,常為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注重詞藻和用典。駢文代表作有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等。

時文

指當時流行的、科舉應試的文體,又稱為“科舉時文”、“製藝”。各時代具體所指不同,唐代指駢文與律賦,明清指八股文。

詞的名稱

詞是一種詩歌形式,別名很多,主要有:曲子詞、詩餘、長短句、樂府。

詞牌

詞是配樂歌唱的,一首詞需要按某一特定樂譜來寫作,所以作詞稱為填詞,所依據的樂譜稱為詞調。詞調名稱,如“蝶戀花”、“菩薩蠻”、“鷓鴣天”等,又稱為詞牌。

詞的形式

詞在形式上一般分為小令詞、中調詞和長調詞三種。小令詞指篇幅短小,一般在58字以內的詞。中調詞一般指59字至90字的詞,更長的為長調詞。長調詞有的分三闋,最長的有四闋。長調詞往往又稱之為“慢詞”。晚唐至宋初作家主要寫小令詞,柳永以後中長調詞漸漸發展。

詞的分片

詞在體製上與詩突出的不同,在於大多數的詞牌都分片,即全篇分成數段。最少的分為兩段,多的有三段和四段,一段叫一“片”或一“闋”。於是有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前闋、後闋,一闋、二闋、三闋、四闋等名稱。

誌怪小說

記述神仙鬼怪內容的小說,六朝時期比較流行,後世有所衰落,但曆代均有誌怪小說。代表作有東晉幹寶的《搜神記》、宋張師正的《括異誌》和洪邁的《夷堅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