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的作家作品可謂汗牛充棟,僅一部《全唐詩》就包括2000多位作者,將近5萬首詩。後世文化更加普及,而先進的印刷術又使文學作品得以在更廣的範圍傳播,因此宋以來傳世的文學作品就遠遠超越前代。但是,最優秀的作家作品總是有限的,就唐詩而言,留下作品超過100首的詩人就隻有114人,而入選《唐詩三百首》的詩人則隻有75人。我們這裏介紹的是經過曆史淘洗,最值得我們了解的那些名家名作。
風騷
“風”即《詩經》中的《國風》,“騷”即《離騷》,“風騷”代指《詩經》和《楚辭》,它是中國詩歌的兩大源頭。
《詩經》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本名《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共收錄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305篇,按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詩經》內容十分廣泛,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深入到當時人們內心情感世界的各個層麵,堪稱周代社會曆史的形象畫卷,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主要采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語言樸素優美,韻律和諧,句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多采用重章疊句,寫景抒情極具感染力。《詩經》中的《關雎》、《蒹葭》、《君子於役》、《伐檀》、《采薇》等名作,如今進入了各級教材,各年齡段、各文化階層的人都愛誦讀這部詩集。
屈原(前340?—前278?)
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戰國時楚國傑出的政治家,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的創立者。官楚懷王左徒、三閭大夫,博聞強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為楚懷王所倚重。主張修明法度,舉賢任能,聯齊抗秦。後受到顯臣靳尚等的讒毀,被懷王疏遠。頃襄王即位後屈原還遭到放逐,最終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堅持真理、獨立不遷的人格魅力,鼓舞和感召了華夏無數兒女。我國民間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屈原開創了“楚辭”這一新詩體,他的作品大量使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把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結合在一起,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離騷》是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抒情詩,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絕唱。其他重要作品如《九歌》包括《國殤》、《山鬼》、《湘君》、《湘夫人》等11首詩,《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頌》等9首詩,而《天問》一詩則一連向蒼天提出172個問題,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奇作。
屈宋
楚辭代表作家屈原和宋玉的並稱。宋玉繼承屈原,對楚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有《高唐賦》、《九辯》等名作,後者是中國文學“悲秋”情感的源頭。
賈誼(前200—前168)
河南洛陽人。西漢著名文學家。曾官至大中大夫,因力主改革受權貴中傷,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改為梁懷王太傅。賈誼以政論散文和騷體賦著稱於世。《過秦論》和《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是其散文的代表作。前者由秦之興亡,論及治國之道,開“史論”之先河。賈誼繼承楚辭的風格,寫有《吊屈原賦》、《鳥賦》等騷體賦,對漢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8)
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著名文學家,漢代辭賦家的代表。少年時好讀書、擊劍,漢景帝時遊梁孝王門下。奏《子虛賦》和《上林賦》,名動一時。他的辭賦名作還有《長門賦》、《大人賦》等。這些作品結構宏大,辭藻富麗,氣勢恢弘,為漢大賦的典範。
枚馬
漢賦著名作家枚乘、司馬相如的並稱。枚乘(?—前140),字叔,淮陰人。其《七發》是標誌漢大賦正式形成的作品。
東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西漢辭賦家。東方朔上書自薦,漢武帝詔拜為郎。他性格詼諧,言詞敏銳,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代表作有《答客難》。
揚雄(前53—前18)
一作楊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其辭賦與司馬相如齊名,二人並稱“揚馬”。揚雄辭賦名作有《甘泉賦》、《羽獵賦》。
漢賦四大家
指漢賦著名作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班固的《兩都賦》開創了京都大賦之體,張衡的《二京賦》也是京都大賦代表作,二人並稱為“班張”。
蔡琰(177—?)
字文姬。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漢末女詩人,蔡邕之女。博學,有才辯,通音律。其《悲憤詩》敘寫個人悲慘遭遇,反映了當時人民在戰亂中所經受的痛苦。
《古詩十九首》
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集,共19首,最早見於南朝梁代蕭統所編《文選》。這組詩雖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但大多以簡短的形式、樸素白描的手法抒寫離情別緒,充滿著感傷和悲苦的情調,感染力很強。《古詩十九首》是中國五言詩成熟的標誌。其中的《涉江采芙蓉》寫失意遊子懷念妻子,《迢迢牽牛星》從女性角度寫相思,都深婉感人。
三曹
指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他們是漢末建安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因他們特殊的政治地位而成為建安文學的領袖和傑出代表。
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在漢末軍閥兼並戰爭中,挾天子以令諸侯,建立起割據勢力,封魏王。他寫有樂府詩20多首,名作有《短歌行》等。曹操還是開魏晉六朝文章風氣的作家,其散文《述誌令》也很有特色。
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代漢自立,國號“魏”,史稱魏文帝。他的詩也有成就,所作《燕歌行》是現存較早的比較完整的、成熟的七言詩。他著有《典論》一書,其中的《論文》篇是影響很大的文學理論專論。
曹植(192—232)
字子建。三國著名詩人、辭賦家。年十餘歲,便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愛,幾為太子。因恃才傲物,飲酒不節,屢犯法禁,而失寵於曹操。曹丕繼位後,曹植屢遭迫害,貶爵徙封,過著名為藩侯、實同囚徒的生活,終於在抑鬱憂憤中死去。因最後的封地在陳郡,諡號為“思”,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他是第一個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其詩風骨與辭采兼備,名作有《白馬篇》、《野田黃雀行》、《美女篇》、《雜詩》、《贈白馬王彪》等。另外他的《洛神賦》是辭賦的千古名篇。
建安七子
又稱“鄴中七子”。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中除孔融年輩最高,因與曹操政見不合而被殺外,其餘六人都依附曹操、曹丕,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動亂的現實,表現了建功立業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學的共同特征。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竹林七賢
指魏末晉初的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七位文士。他們互相友善,遊於竹林,史稱“竹林七賢”。文學成就以阮籍與嵇康最高。
嵇康(224—262)
字叔夜。深通樂理,擅長鼓琴,有極高的音樂天賦。身長七尺八寸,時人以為“龍章鳳姿”。不與西晉政府合作,以“非湯武而薄周孔”的言論來曲折表現對司馬氏的諷刺,遭殺身之禍。嵇康擅長四言詩,有《幽憤詩》、《贈秀才入軍》等名作,其中“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幾句,托意清遠,風神高邁,被人推為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品格。此外,《聲無哀樂論》、《養生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等為其散文名作,也有重要影響。
阮籍(210—263)
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竹林七賢”之一,魏晉之際傑出的文學家。所作《詠懷詩》82首,多用比興、象征手法,或借古諷今,或借遊仙諷刺世俗,或借美人寄托懷抱,曲折隱晦地表達政治黑暗時代的文人的人生悲歎,影響很大。散文《大人先生傳》也是其名篇。
三張二陸兩潘一左
指西晉太康時期(280-289)的七位文學家。“三張”指詩人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二陸”指文學家陸機與其弟陸雲。“兩潘”指文學家潘嶽與其侄潘尼。“一左”指詩人左思。
陸機(261—303)
字士衡。吳郡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西晉太康時期(280-289)的代表作家,與其弟陸雲並稱為“二陸”,又與潘嶽並稱為“潘陸”。詩風典雅,文辭繁縟。所作《文賦》探討文學創作的心理奧秘,是古代文學理論的重要篇章。有《陸士衡集》傳世。
左思
字太衝,生卒年不詳。臨淄(今屬山東)人。西晉著名作家。他以十年時間寫成的《三都賦》轟動當時,洛陽為之紙貴。他的《詠史八首》、《嬌女詩》是六朝詩歌的名作。
陶淵明(約365—427)
字元亮,後改名為潛,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文學家,有“千古隱逸詩人之宗”之稱。曾入仕,做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後在任彭澤縣令時,不肯“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而棄官歸隱,從此耕讀自娛,不再入仕。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代表作有組詩《飲酒》、《歸園田居》、《擬古》、《和郭主簿》等。此外,他的《桃花源詩並記》、《歸去來兮辭》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名作。他的作品大多表現詩人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語言樸實,詩味無窮。
謝靈運(385—433)
字號不詳。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一帶)。東晉詩人,與陶淵明齊名,並稱“陶謝”。山水詩的開創者。東晉宰相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謝靈運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把山水大量寫入詩中,且對之進行工細刻畫的詩人,山水詩從此正式確立。他的詩中有很多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寫春天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秋色的“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寫冬景的“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等,都是曆來被人稱頌的名句。有《謝康樂集》傳世。
鮑照(約414—466)
字明遠。原籍上黨(今屬山西)。南朝著名文學家。與謝靈運、顏延之同時,皆以詩著稱,合稱“元嘉三大家”。出身寒門,仕途坎坷。有《鮑參軍集》傳世。詩歌成就為最高,其名作《擬行路難十八首》對李白、高適、岑參等人有重要影響。辭賦以《蕪城賦》最為著名,為六朝辭賦的名篇。
謝(464—499)
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齊著名詩人。與謝靈運同族,二人並稱為“大小謝”。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稱“謝宣城”。他的詩寫景細膩,清麗自然,對山水詩的發展有較大貢獻。
庾信(513—581)
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今屬河南)。先為梁宮廷詩人,後出使西魏,被強留於長安,曆授西魏、北周顯位。後期詩多寫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組詩《擬詠懷》是其詩歌代表,他的《哀江南賦》、《小園賦》是辭賦史上的傑作。
《世說新語》
記錄漢末至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軼事,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風氣的作品,今人稱之為軼事小說。南朝宋劉義慶撰。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門。此書往往以簡約語句描寫人物,或寫形貌,或寫才學,或寫心理,有時就一個細節,有時則抓住人物主要特征作漫畫式的誇張,都能寫出獨特的性格,生動傳神。
初唐四傑
唐代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人均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有不少剛健清新、感情質樸的詩文,是唐代勇於改革南朝浮豔文風的先驅。
王勃(650—676)
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傑”之一。其詩風格清新,駢文尤為有名。他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是駢文史上的巔峰之作,序末所附的七言古詩《滕王閣詩》是唐詩精品。其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亦為送別詩的絕唱,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千古名句。
楊炯(650—693?)
曾任盈川令,世稱楊盈川。華陰(今屬陝西)人。“初唐四傑”之一。以邊塞詩著名。《從軍行》、《出塞》等詩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雄邁,風格剛健。
駱賓王(627?—684?)
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初唐四傑”之一。長於駢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斥責武則天的罪行,號召天下共同討伐。此文當時廣為傳誦,連武則天都讚歎他的文才。早年所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長詩,當時以為絕唱。又有小詩《鵝》,長期為幼童習誦。其五律《在獄詠蟬》以幽棲高樹、餐風飲露的蟬寄寓自己高潔之誌,也是名作。
盧照鄰(634?—686?)
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北京)人。曾任鄧王府典簽,晚年不堪貧病,投潁水而死。其名篇《長安古意》借漢賦手法鋪敘長安繁華,發泄寒士不遇的牢騷,托古意抒今情。
陳子昂(659—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遺,世稱陳拾遺。唐代前期詩文名家。為官以直言敢諫著稱,解職回鄉後,被陷害而死,年僅42歲。有《陳伯玉集》傳世。詩風剛健質樸,名作有《感遇》組詩38首。此外最負盛名的是《登幽州台歌》。
邊塞詩派
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適、岑參成就最高,是邊塞詩派的代表。此外,如王之渙、王翰、崔顥、張謂等也屬於邊塞詩人。邊塞詩人大都有從軍入幕的戎馬經曆,他們的詩多表現邊塞生活以及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壯誌豪情,反映征夫思婦的悲怨。
山水田園詩派
唐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盛唐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盛唐詩人儲光羲、裴迪、常建,中唐柳宗元、韋應物也是成就較高的山水田園詩人。這個詩派的詩人喜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詩也因此顯現出清麗自然的特色。
王昌齡(690—756)
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詩名早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與李白、孟浩然、高適、王維等一批著名詩人都有交誼。其詩作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最擅長七言絕句,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其名作《出塞》、《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長信秋詞》、《閨怨》都是詩歌史上的優秀作品。
王維(701——761)
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與孟浩然並稱為“王孟”,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晚年崇奉佛教,過著亦官亦隱的閑適生活,人稱“詩佛”。有《王右丞集》傳世。前期詩歌富於進取精神,充滿英雄主義豪情,有《使至塞上》、《觀獵》、《送元二使安西》等名篇。後期詩歌多描寫田園山水景物,表達天人合一、主客觀渾化的體驗。蘇軾曾評價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山居秋暝》、《鳥鳴澗》、《辛夷塢》等詩曆來為人讚賞。
孟浩然(689—740)
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盛唐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並稱為“王孟”。早年有用世之誌,最終卻以隱士終身。長於五言,名作有《過故人莊》、《晚泊潯陽望香爐峰》、《春曉》等。《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名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雄闊壯偉,堪稱盛唐氣象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