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節日實際是古人群體活動的主要時機,古代的有些節日如花朝節,在今天已經不複存在,而多數節日今天仍然保留著。隻是這些節日原先是怎麼過的,節日內容有哪些,這是很多人所不知的,還是了解一下吧。
元旦
古代的元旦為新的一年的開始,猶如太陽初升,因此得名。元旦也叫元日、元朔、元春、元正、三元、三朔、三始、三朝、正朝等許多名字。元旦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祭是神農氏時代的“歲終大祭”。每當一年農事完畢,為報答神恩,便於十二月舉行臘祭,實際上是對神靈的報恩,也是人們自己的慶功節、狂歡節。我國采用公元紀年後,將公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將古時候的農曆元旦改稱春節。
人日
指正月初七日。古代書中記載:“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穀。”如果這一天天氣晴朗,那麼這一天的生物就茂盛;如果陰天,就意味著有災難。在這八天裏,人們最重視的還是人日。人日這天人們剪紙人貼在屏風上,或者是將人像形首飾戴到頭上,這叫華勝或花勝。因為人像形首飾叫人勝,所以人日又叫人勝節。
立春
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代以立春為春節,標誌著春天的到來,人們開展各種活動,如掛春幡(又叫春勝、幡勝)做春盤、咬春等,來迎接春天的到來,還用鞭打春牛來表示催耕迎新。
上元
正月十五日。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上元之夜稱元夕、元夜、元宵。元宵有燃燈、觀燈的習俗,故又叫燈節。這一天人們以食元宵為主要食品。
花朝節
此節現已不複存在。原在農曆二月,具體日期,各地不一,或為二月二日,或為二月十二日,或為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風俗有三項內容,一為賞紅,二為賀誕(據說這天是百花生日),三是撲蝶。又簡稱“花朝”。與花朝相對,又稱八月十五為月夕,連稱花朝月夕。
社日
我國古代農民祭祀社神、祈求豐年的節日。以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古人在社日這一天,春祈豐年,秋報神功,因此又叫“祈報”。
寒食
清明前二日,又稱冷節、禁煙節、百日節、龍歌節。在寒食節期間要禁火,門前插柳,頭上戴柳,打毬(qiú),蕩秋千,造餳(xíng)大麥粥等。
清明
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清明節時值仲春,是人們出外踏青遊玩的好日子。由於寒食節與清明隻隔一兩日,所以寒食節的活動便一直延續到清明。如寒食節的門前插柳、祭掃祖墓等活動,也成為清明節的主要活動。
上巳
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三國魏後固定在三月三日,故又叫三月三、重三。每逢此時,人們便去水邊,用浸泡了的香草水沐浴,以除疫病和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