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建築在堂室布局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規模更大,更講究皇家的尊貴和氣派。其他的如祭祀、寺宇道觀和園林建築,功能特殊,建築形式顯得更特別一些。
宮殿
秦漢以前,與殿堂同義,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漢以後,宮殿為帝王專用,後來又為宗教神祇所用。曆代宮殿,基本都采用前朝後寢的布局。沿著中軸線在最前麵設置若幹大殿,為朝會施政之所,以高大、空曠為特點;後庭為宮,是帝後、嬪妃所居之處。宮殿都追求宏偉壯麗,一表現在宮殿屋宇之多,如西漢時蕭何負責修造的未央宮就由40多座殿堂組成,周長達11公裏;二表現在殿頂的形式和裝飾上的考究,如大屋頂設計,逐漸形成以重簷廡殿為最尊貴的形式。
闕
最初指部落聚居地的主要入口兩側的崗樓形式,後來演化成皇宮的進門。一般是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有觀樓。因為二闕之間有空缺,因此叫做“闕”或“雙闕”。它開始是顯示威嚴、供守望用的。後來逐漸成為區分尊卑、崇尚禮儀的裝飾建築。又名觀、魏闕、象魏。
甬道
樓房之間有棚頂的通道為甬道,兩旁有牆或其他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亦為甬道。院落中用磚石砌成的路。
相關知識
【馳道】古代供君王行駛車馬的道路。泛指供車馬馳行的大道。
明堂
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
祠堂
最初春祭稱祠,祠後來用來泛指對鬼神的祭祀。漢代以後則變成祭神的住所,以後又稱供奉祖先的廟為祠、祠堂。
亭
傳統建築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築,供人停留、觀覽,也用於典儀,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麵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
台榭
台原指地麵上的夯土高墩,榭為台上的木構房屋,兩者合稱為台榭。最早的台榭隻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等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榭還指四麵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
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誌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又稱牌樓,為單排立柱。在立柱上加匾額等構件而無屋頂的稱為牌坊,有屋頂的稱為牌樓。牌樓多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的入口處,或在城鎮街衢的衝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等處。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誌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
相關知識
【功德坊】曆代帝王為了表彰那些對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們,就在其家鄉為其建立功德坊,旌表其功德,這對臣子們來說是無上的榮耀。
寺
最初指衙門,在漢代,三公衙門稱府,九卿衙門稱寺,如大理寺等。後由於西域僧人傳經至中土,居於鴻臚寺,後便將僧人所居的廟也稱做寺了。寺後來就專指和尚廟。
廟
本指祭祀建築,如供奉祖先的房屋,有宗廟、太廟等,再如祭祀山川、神靈、仙佛或奉祀聖賢的地方,有寺廟、岱廟、城隍廟、土地廟、孔廟、關帝廟等。另外還指王宮的前殿,泛指朝廷,如廟堂。
觀
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後來,道教的廟宇也叫觀。
壇
古代祭祀天、地、社稷,以及誓師等大典之用的高台,用土和石築成。著名的有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穀壇、社稷壇等。
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又稱佛塔、寶塔,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刹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麵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