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科舉
在教育方麵,古今差異很大。中國古代,有政府興辦的學校,有社會興辦的書院,也有底層的私塾,等等,但在教育資源奇缺的古代,人們是如何成長的呢?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研究這一課題,需要從基本的事實入手。
校
按照《禮記》、《孟子》等典籍的記載,夏代就已有學校,名為“校”。典籍的解釋是:“校者,教也。”其主要教育內容為:祭祀禮儀和射禦、書、數等的教育。後世成為一般學校的名稱。
庠(xiáng)
周朝學校的名稱。《孟子》說:“庠、序,養也。”就是說,庠原義為養。周朝學校名“庠”,源於虞舜時期教養機構。重點利用養老的活動,來對年青一代推行孝悌教育。
相關知識
【庠生】科舉時代稱府、州、縣學的生員。明清時為秀才的別稱。
序
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起初是教射之地,後發展成為貴族一切公共活動(包括教育子弟)的場所。禮樂、習射、宗教教育是其教育的基本內容。
相關知識
【庠序】並稱指地方學校。又,泛指學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國學
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最初是指東周設於王城及諸侯國都的學校,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以“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後代的國學是京師官學的通稱,主要指太學和國子學。
鄉學
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周代特指六鄉州黨的學校。
泮(pàn)宮
即學宮。周代王畿內的太學叫辟雍,在諸侯國的太學叫泮宮。在泮宮前有一個水池,狀如半月形,叫泮水。後代沿襲其形製。明清州、縣考試新進生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故入學又稱入泮或遊泮。
稷下學宮
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彙集於此,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
太學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製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成均
古之大學。又,泛稱官設的最高學府。
六藝
周代學校的學習內容。主要指禮、樂、射、禦、書、數。又,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國子學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國子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晉朝時規定,隻有五品以上的子弟才允許進入國子學,而太學則是六品以下子弟與庶民俊秀子弟求學之所。國子學和太學均為最高學府。當兩者都設立時,國子學的對象屬於更高統治者的子弟。
國子監(jiàn)
漢魏時所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
監生
國子監的學生,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後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
諸生
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
書院
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