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古樂術語(1 / 1)

中國傳統音樂是個獨特的領域,所用的概念術語是專門的,下麵介紹其中最重要的幾個。

雅樂

古代帝王郊祭、朝賀大典所用音樂的泛稱,與俗樂相對而稱。周代雅樂是指“六舞”,即《雲門》、《鹹池》、《大韶》、《大廈》、《大鑊》、《大武》,前四種屬文舞,後兩種屬武舞。以後曆代統治者奉此為樂舞的最高典範,認為它的音樂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各代均曾因前代雅樂散失而吸收民間音樂重新製定。元明以來,雅樂與俗樂的區別雖還存在,但這兩個名稱不太使用了。

俗樂

古代各種民間音樂和外來音樂的泛稱,與雅樂相對。宮廷宴會時也用俗樂,稱為燕樂。俗樂與人們日常生活情感關係密切,與雅樂相比更易於感染人、打動人,因此俗樂流行於社會大眾層麵,但許多統治者也喜愛俗樂。唐玄宗時設教坊管理俗樂,並在梨園教練俗樂樂工。另外,一般把散樂(百戲)包括在俗樂之內。

五音

亦稱“五聲”,即宮、商、角、徵(zhǐ)、羽五個音階。五音中各相鄰兩音間的音程,除角與徵、羽與宮(高八度的宮)之間為小三度外,其餘均為大二度。近似現代音樂簡譜中的1、2、3、5、6。後來又加上二變,即變宮、變徵。變宮近似現代音樂簡譜中的“7”,變徵近似“#4”。我國傳統的音樂中沒有和“4”相當的音。五音加二變,合起來叫“七音”或“七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七聲音階:宮(1)、商(2)、角(3)、變徵(#4)、徵(5)、羽(6)、變宮(7)。古人的整體性思維方法,使他們對事物的認識總習慣於與其他事物聯係、附會。五聲是音階的概念,但古人說到五聲的時候多與四季、五方、五行聯係在一起。如歐陽修《秋聲賦》就把秋季、商音和西方配合起來說。

知識鏈接

【五音不全】此處的五音是指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所分的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五類音。五音不全是指發音時不能正確地區分上述五種類型的聲母。

七音

“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在此基礎上再加變宮、變徵,就構成了七音,分別為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它們與現代音樂簡譜大約可對應為1、2、3、#4、5、6、7。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作為樂曲主旋律中居於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構成了一個調式,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達功能,因而也能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如變徵之聲即變徵調式,特點為蒼涼悲壯。

律管

古人用管、鍾、弦定音,所以有管律、鍾律、弦律之說。律管是用來定音的竹管(後世又用銅管),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來確定樂音的高低。律管的長度是固定的,長管發音低,短管發音高。

六律、十二律

我國的古代律製。十二律,即古樂的十二個調。律,本來指用來定音的律管,由律管所定的十二個標準音即稱十二律。這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製。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稱,大致相當於現代音樂中的十二個調。由低到高依次為:(1)黃鍾,c;(2)大呂,#c;(3)太簇,d;(4)夾鍾,#d;(5)姑洗,e;(6)中呂,f;(7)蕤(ruí)賓,#f;(8)林鍾,g;(9)夷則,#g;(10)南呂,a;(11)無射(yì),a;(12)應鍾,b。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奇數六律為陽律,稱六律,偶數六陰律,稱六呂,總稱六律六呂,或簡稱律呂。古書上說的六律,通常是指陰陽各六的十二律說的。

樂調

在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中,古人通常以宮作為音階的第一級音,五聲音階則為徵(5)、羽(6)、宮(1)、商(2)、角(3)。音階的第一級音不同,調式就不同。以宮為音階起點的是宮調式,意思是以宮作為樂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於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商為音階起點的是商調式,意思是以商作為樂曲旋律中重要的居於核心地位的主音;其餘由此類推。

工尺譜

我國傳統的記譜法之一。約產生於隋唐時代,由一種管樂器的指法記號逐漸演變而成。常見的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記寫七聲。高八度各音加“亻”旁作標記,如“仩、伬、仜”等;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別改為合、四、一外,其餘均在末畫帶撇表示。節奏則用板眼記號“”、“×”、“·”、“o”、“ㄥ”、“△”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