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古典名曲(1 / 1)

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中,形成了一批音樂經典,其中有“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稱的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麵埋伏》。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誌在高山”和“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伯牙創作的《高山流水》在唐代分成《高山》與《流水》兩曲,至宋代,《高山》由四段構成,《流水》分成八段。現存最早的《流水》琴譜載於明代《神氣秘譜》。後來《天聞閣琴譜》中收錄的由張孔山改編的《流水》最為流行。另外,1977年美國發射的宇宙飛船,發射到太空的2小時節目中隻有7首音樂節目,《流水》即是其中之一。

《梅花三弄》

相傳晉桓伊以笛吹奏《梅花三弄》之曲,南朝至唐一直為笛曲,曲名或為《梅花落》,表現的基本為怨愁離緒的情感。明清移植為琴曲《梅花三弄》,多表現梅花淩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故稱“三弄”。因梅花為中國文人生命情調的象征,此曲以音樂形式表現了這一內涵。

《夕陽簫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流行於明清,最早為琵琶大套文曲,原名《潯陽琵琶》,是對白居易《琵琶行》意境的音樂轉述。又有人將其改編為《夕陽簫鼓》。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合奏樂曲《春江花月夜》,吸納了張若虛同名作品的意境。全曲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格調優雅,情韻悠揚,既舒展自如,又充滿內在的激情和無邊的遐想。

《漢宮秋月》

最初為琵琶曲,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表現宮女幽怨悲泣的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其中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江南絲竹《漢宮秋月》采用的原為乙字調,由孫裕德傳譜。幾種改編形式都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題材的深刻內涵。

《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所作。原為琴曲,唐代顯慶二年(657),呂才以此曲配上了歌調。古時每以“陽春白雪”連稱,故常被認為一曲,後世琴譜則均分為兩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澹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樂曲以清麗明快的旋律描繪了萬物複蘇、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色。

《漁樵問答》

古琴名曲,已流傳數百年,表現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畫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

《胡笳十八拍》

原為一首長篇詩歌,蔡文姬作。東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她在塞外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用重金贖回文姬。文姬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唐以前就有了為蔡文姬詩配樂的《胡笳十八拍》琴歌,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淒楚和幽怨。現代改編本以琴曲、管子獨奏較有名。

《廣陵散》

它的題材源於《聶政刺韓王》故事,講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其子聶遠以泥瓦匠身份行刺韓王失敗,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練成絕技,再次入宮利用彈琴之機刺死韓王,以了心願,但他也因此而被殺。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此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平沙落雁》

古琴曲,明朝此曲名為《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近三百年來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十麵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後期已在民間流傳。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之情景,運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現技巧,表現古代戰爭中千軍萬馬衝鋒陷陣之勢,十分生動。此曲是傳統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