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與西洋戲劇相區別,中國古代戲劇一般稱之為戲曲。下麵將戲曲及其發展曆史的有關知識介紹如下。
科介
又稱科範,指演員的形體動作與表情表演。科介,即為模擬生活的虛擬表演。比如南戲《琵琶記》中,趙五娘去義倉請糧,久久未歸。蔡公在家凝望,與她見麵時,“外跌介。旦扶。外虛打旦介”。其中的跌倒和責打兩個動作,在表演時都似虛似實。
戲曲角色
中國古代戲曲的角色,不同戲曲類型有一定的差異,但主要的角色名還比較相近。女角為旦,男角在雜劇中稱為末,在南戲中則出現了眾多不同的男角,男主角叫生,還有正末、副末,此外,還有淨、外、醜等角色,形成了生、旦、淨、末、醜的角色係統。這一直延續到近代。
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在明代初期即有戲曲“四大聲腔”之說,指昆山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後來地方戲興起,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說也有了變化,如今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指梆子腔、皮黃腔、昆腔和高腔。梆子腔以秦腔、豫劇、晉劇、河北梆子、滇劇的絲弦腔、川劇的彈戲等為代表。皮黃腔係主要有徽劇、漢劇、京劇、粵劇、湘劇、川劇、滇劇等。昆腔又名昆山腔、昆曲。昆曲又稱昆劇,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高腔係主要有川劇、湘劇、贛劇、滇劇、辰河戲、調腔等。
百戲
漢代出現的“百戲”(又稱散樂),實際上是漢代民間歌舞、雜技、武術、魔術的總稱。漢武帝時,設置樂府,收集巷陌歌謠,推動樂舞的發展。絲綢之路的開辟,又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藝術彙合。於是,百戲演出盛況空前,連宮廷也開始主持大規模的百戲集演活動。
角抵戲
角抵原是兩個人角力以強弱定勝負的技藝表演,後世的相撲、摔跤即源於此。它有著很好的觀賞性和娛樂性。但在角抵表演中,也逐漸出現向戲劇轉化的傾向,成為角抵戲。角抵戲《東海黃公》演的是秦朝末年,一個能施法術的黃公到東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術失靈,自己被虎所殺的故事。人物、情節、衝突、結局,都是預先排定了的,有明顯的戲劇表演性質。有的戲劇史家視《東海黃公》為中國戲曲的雛形。
參軍戲
唐宋時流行的一種戲曲表演藝術。內容以滑稽調笑為主。一般是兩個角色,參軍為被戲弄的對象,戲弄者叫蒼鶻。至晚唐,參軍戲發展為多人演出,戲劇情節也比較複雜。參軍戲對宋金雜劇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參軍戲的對話法,也對後世相聲藝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
歌舞戲
約始於南北朝末期。其名稱始見於唐杜佑《通典》,屬於“散樂”。劇目和內容的記載,見於唐代數種著作。最重要的有《大麵》、《踏搖娘》、《撥頭》三種,但均無劇詞和曲譜傳世。
說唱藝術
廣泛流行於民間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可單口說唱,可多口說唱;可樂器伴奏,可無伴奏。中國的說唱藝術淵源已久。唐代寺院用邊唱邊講的方式講說佛經故事和世俗故事,稱為“俗講”或“轉變”。至北宋中葉,又出現了諸宮調的形式,用以說唱長篇故事。金代,董解元的說唱諸宮調《西廂記》為說唱藝術的珍品。說唱藝術,對戲曲的正式確立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