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數千年發展的中醫學,與西醫有著根本不同的體係,它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國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很少有中國人沒有看過中醫,沒有服過中藥,因此它是仍然還活著的國學。中醫學博大精深的理論體係,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深處,而傳統文化經過百年的衝擊後,中醫學現正處於危殆之中。當今學習和發揚中醫學,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作為傳統中醫學組成部分的中藥學,舊稱本草學,是曾以博物學形式作為許多傳統讀書人的基本知識。
《黃帝內經》
簡稱《內經》,原書18卷,每卷9篇,共162篇。全書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黃帝內經》建構了一個生命科學的理論體係,其基礎是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形神學說以及天人合一學說。
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後世譽之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辨傷寒》、《評病藥方》、《療婦人方》、《五藏論》、《口齒論》等醫書。奠定他“醫聖”和“經方大師”地位的是被奉為“方書之祖”的《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所撰。共16卷,在流傳過程中,後來變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前者12卷,論外感熱病;後者4卷,論內科雜病。全書確立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腧穴學
腧(shù)穴是人體髒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針灸、推拿等療法主要的施術部位。腧穴學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論的一門學科,是針灸學、推拿學的基礎理論。我國第一部腧穴學專著,約成書於西漢末至東漢延平年間(前138—106)。
《黃帝明堂經》
此書是對漢以前散在醫書中的針灸腧穴文獻的一次全麵總結。它的出現標誌著繼《內經》以後針灸學科一個質的飛躍,針灸專著從無到有,腧穴數量猛增,對於後世針灸腧穴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針灸甲乙經》
中國針灸學專著,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晉皇甫謐(215—282)編撰,共10卷,南北朝時期改為12卷本。
王叔和(201—280)
名熙。高平(今山東微山縣)人。其最重要的醫學成就在於撰寫了奠定中國脈學的專著《脈經》10卷,共98篇。
脈經
脈學在我國起源很早。切脈是傳統醫學診斷學之“望、聞、問、切”四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至王叔和寫成集自古以來脈學之大成的《脈經》,首次將脈象歸納為24種,並準確描述了各種脈象的不同指下感覺,奠定了後世脈名分類和診療的基礎。他最早提出寸口三部九候之法,推進了簡便易行的診脈法的臨床普遍應用。
孫思邈(?—682)
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著名的百歲老人和道士。後人尊他為“藥王”。他是中醫醫德規範製定人。他的《千金要方》第一卷就是《大醫精誠》一文,這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第一篇重要文獻。其醫學和藥學成就集中表現在《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