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賈島(779~843),唐代詩人。漢族。字浪(閬)仙。唐朝河北道幽州範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一)
生活讓強者感覺無聊,讓弱者感覺無奈。
這不是一句大而無當的口號,在網絡上流行一下子就煙消雲散的,讓我們把時光回溯到千年前的唐朝吧,悲天憫人的賈島正呆在寺廟裏長籲短歎,強烈感受著生活賜予他這樣一個身為弱者的無奈。
跟午後開得正燦爛的陽光相比,賈島卻被禁足在寺廟裏發著黴。
他很想到大街上走走,去曬曬太陽,看看塵埃如何在眼光中翩翩起舞,可惜,他沒有資格,午後的陽光於他來說是一種奢侈。
因為,他是個唐朝的和尚。
盛唐啊,多麼令人向往的一個時代啊,可此時的賈島卻成了這個時代的陰影,如同太陽自身也有黑子一樣。
沒有最無奈,隻有更無奈。這無疑是賈島心裏的畫外音。
鑒於我國各大都市由於交通過於擁塞引發的問題,很多城市及時發布了按車牌尾號限行的政策,不知唐代的洛陽是不是為了提升城市形象,琢磨出了禁止和尚午後出門的方法。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唐代對和尚的人格太歧視了,這令賈島很不高興,小消我也嚴重不高興,歧視和尚跟歧視女性都是歧視的一種。兔子死了狐狸都曉得悲傷的。
社會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賈島憂憤之下自然牢騷滿腹,不如牛與羊,猶得日暮歸。他太向往身體的自由了。
唉,太悲慘了,連牛羊都能日出晚歸,我賈島怎麼就牛羊不如啊。
太平淡、太清苦的寺院生活讓賈島過得食不甘味。他每天的日子就是誦誦經、掃掃地、偶爾也思忖一下人生,埋怨自己為什麼沒有一個好的出身?為什麼沒有好的家境?別人家的孩子都官做,為什麼自己年齡輕輕偏要當和尚?連出行都要受限製。
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悲傷霧一樣地籠罩在賈島的心頭。
霧也有撥開烏雲見天日的一天,賈島什麼時候才能見到天日呢?
埋怨在心裏糾結得太久了,賈島就開始寫心情日記:市中有樵山,此舍朝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見白日,雪來塞青天。坐聞西床琴,凍折兩三弦。饑莫詣他門,古人有拙言。
詩歌意思是說,市集中有堆成山的柴草,我家大清早就斷了炊煙;井裏有用不盡的甘泉水,我鍋裏卻無米可煮。我希望見到溫暖的太陽,灰蒙蒙的天空就塞滿大雪……
這種家境簡直太貧窮了啊,連小消我都想為特困戶賈島去申請低保指標了。
和賈島一樣,每個初涉社會的年輕人都曾有過這樣的人生低穀。美好的青春在灰蒙蒙的前景中消耗;暗窺著老板的麵色;吃不完的盒飯;打不完的材料……
迷茫的青春啊,怎一個怨字了得?
賈島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將壞心情疏導於文字。這點倒有些類似於小消我愛寫QQ心情,愛發新浪微博喲。
看來古往今人都一個毛病,喜歡動不動來點心靈的傾訴。
憂鬱的和尚賈島漸漸轉變成了如今正瘋狂流行的文藝屌絲。
前程雖然見不到陽光,但心理必須調節得健康。
日子可以過得無奈,但不能因此變得無聊。
(二)
興趣變成了習慣,習慣也培養著興趣。
漸漸地,寫詩成了賈島每天的必修功課,寫完一首詩後的樂趣甚至超過了本身對環境的埋怨。
這就像沉迷於美好愛情中的感覺。有了發泄渠道了,好。
詩就是賈島的初戀,她的每一根發絲、每一縷笑容,都牽扯著他最敏感的神經,與詩無關的一切在賈島眼裏都熟視無睹了。
現實的環境雖然牢牢地約束禁錮著他,文字卻能帶他到另外一個天馬行空的自由世界。
昨夜,賈島去拜會老朋友了,又據此新寫了一首詩,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賈島捧著這首詩翻來覆去地念,總覺得詩裏似乎少了一些點味道。如同今天的廚師做菜,缺了能讓清水變雞湯的味精。
當賈島思索得正入神的時候,師兄敲門讓他去化齋。
對了,敲門,敲。賈島眼前一亮。
是“僧推月下門”較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更棒呢?
騎著毛驢的賈島捧著缽盂在大街晃蕩。
一直都想出來逛逛的賈島,這次終於解禁上了街,應該是脫了韁的小毛驢一樣歡快吧,偏又因為“推”和“敲”兩個字的緣故,令賈島上街了也覺得心不在焉了。
一同出來的小毛驢倒是興奮,隨心所欲地到處遛躂。
騎在驢背上的賈島一會兒用左手模擬一下敲門的動作,一會兒用右手嚐試一下推門的動作,嘴裏還“推”一下、“敲”一下地念叨著。
善哉。善哉。走火入魔了啊,這是。
正認真糾結著呢,賈島突然感覺自己的胳膊同時被人架住了,騰雲駕霧般一下子把他從毛驢上撩在地下動彈不得。
賈島回過神一看,原來自己隻顧神思恍惚地思索,沉浸在推敲兩字的置換中,沒留神毛驢闖到官道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