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漢語言文化(5)(1 / 3)

生產諺語則涉及農、林、牧、副、漁、氣象、日星運行、自然環境、醫藥衛生等各個領域、關聯到地理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物學、土壤學、醫藥學等各方麵的科學知識,對生產具有指導作用。

諺語的主要特點,是將豐富的內容用濃縮、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能起到使人深省的作用。例如“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富人一席酒、窮漢半年糧”,“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等諺語,不僅思想含義深刻,而且非常形象、生動。諺語的句式一般較整齊,音節勻稱,押韻順口。如“空談,水之泡沫;實行,金之點滴”。“有麝自然香,何須大風揚”。

讀來琅琅上口,使人得到藝術的享受。諺語多用比喻、誇張、擬人、對照、摹狀、對偶、排比、反問和形象等修辭手法,表現形式生動活潑,有聲有色,詼諧有趣,說理有力,讀了好的諺語,宛如品嚐經年陳酒、醇香沁脾。

然而諺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不可能不打上時代的和階級的烙印。我們在收集和運用諺語時,必須采取分析的態度,汲取精華,剔除糟粕。例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等諺語,反映了剝削階級的反動腐朽思想意識,與今天是格格不入的。有些關於生產常識方麵的諺語,由於地理等自然特征的不同,在內容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運用時必須把握它的本質特征,正確使用。

熟語·格言·警句

熟語,語言中定型的詞組或句子。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組織。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歇後語等。

格言,亦稱箴言,即含有教育、勸誡意義可作為準則的話,內容積極健康,觀點正確鮮明的格言,往往能使人警省、令人感奮,催人向上。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魯迅的“時間就是生命”,雪萊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等等,無不如此。

警句,常指詩文中句言簡煉,語意新穎,涵義深刻警策動人的句子,有時也稱名言。加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崖若比鄰”,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歌德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等流傳千古的警句,同樣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歇後語

歇後語是一種措詞在此而寓意在彼的常用語句,是人們熟識的形象而詼諧的語言形式之一。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人對它進行整理。唐代李商隱在《雜纂》中搜集了為數較多的歇後語。唐以後,曆代有《雜纂》的續集,宋代蘇軾的二續《雜纂》所輯更加豐富,元代以後進一步發展,元雜劇和明清小說中屢見不鮮,現代作品中更是俯拾皆是。

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後部分則是對前部分進行解釋,或者說前部分是譬,後部分是解。因此以前人們稱之“譬解語”,“譬喻語”。有時隻說“譬”,不說“解”,讓聽者自己去領會,顯得意味深長。

歇後語前部分的譬喻是造成這種語言形象生動、活潑、風趣的主要依據。其作用是喚起人們的聯想,與後部分緊密配合,順理成章地表達本意。

它的選材有事,有物,有現代的,有曆史的,有想象的。

歇後語後部分是對前部分進行解釋、說明,也是歇後語的點題,包括喻意歇後語和諧音歇後語。

繞口令

關於繞口令的產生,我們可以間接地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

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

,古‘肉’

字)”,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我們至少可以斷定,早在西周以前,就已經有了繞口令的雛形。當時流傳於我國南方的汝水、漢水一帶的民歌《周南·關雎》中,就有了“參差”、“輾轉”、“窈窕”等雙聲疊韻的連綿字,有時還是幾次出現,纏來繞去。《周南·關雎》收進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是“十五國風”的第一篇,電是全書的首篇。《周南·卷耳》中,也出現了如“頃筐”、“高崗”、“玄黃”、“崔嵬”、“虺聵”這些雙聲疊韻的詞彙。這樣巧妙地運用雙聲、疊韻的詞語,這種修辭造句的方法,這種詩歌語言形容的技巧,使詩歌中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更為深刻,把自然界的景色描繪得更為生動,極大地增加了詩歌的音韻美和修辭美。《詩經》中這些語言現象的存在對於繞口令的完善、成熟,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所說:“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皎月慧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需要指出的是,《詩經》民歌語言的這一特點,並不是象後世文人那樣苦心經營出來的,它產生於勞動人民對事物的細致觀察,對語音語言的反複玩味,爛熟於心,渾然天成,因而才那樣樸素,鮮明,沒有雕飾的痕跡。

隨著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注意漢字字音前後各部分的異同現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雙聲疊韻詞。這些雙聲疊韻的關係,處理不好,很容易纏繞混淆;處理好了,又可以產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這使得一些人想到尋找規律,練習發音,訓練口頭表達。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接成句子,教兒童念、誦。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歡。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民群眾中耳口相傳,流傳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於一首首幽默詼諧的歌謠,更加妙趣橫生。至於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