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髒下流的話叫汙言。誹謗攻擊的話叫惡言。欺騙臆造的話叫謊言。
胡說八道的話叫胡言。捏造事實的話叫謠言。挑撥離間的話叫讒言。
話“別”
分手辭行曰“告別”;握手告辭曰“握別”;拱手辭別曰“揖別”;揮手告辭曰“揮別”;親吻離去曰“吻別”;叩拜辭行曰“拜別”;設宴送行曰“餞別”;致謝告辭曰“謝別”;臨別贈禮曰”贈別”;離別留言曰“留別”;前往送行曰“送別”;丟開離去曰“拋別”;不願分別曰“惜別”、“戀別”;長久分別曰“闊別”、“長別”;永久分別曰“永別”、“訣別”。
“筆”之種種
開始寫作叫“動筆”,提筆撰文和作畫叫“命筆”,輕鬆自如的文字叫“逸筆”,寫作過程的中斷叫“輟筆”,文章臃腫的文字叫“贅筆”,個人親自動手寫叫“親筆”,對上寫信的謙稱叫“謹筆”,本人口授他人寫叫“代筆”,對下寫信的謙稱叫“草筆”,文章的韻味風格叫“文筆”,皇帝書寫的文字叫“禦筆”。在前段文章中為後段文章埋伏的線索叫“伏筆”,讀後感寫的文字叫“隨筆”,與題旨無關的話叫“閑筆”,結束後補充文字的叫“餘筆”,細致的文字繪畫叫“工筆”,請人書畫的稿酬叫“潤筆”,無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筆”,動手擬訂集體名義的文稿叫“執筆”,文章寫得好的地方叫“妙筆”,練習性的寫作叫“練筆”,愉快地作文或作畫叫“欣然命筆”,好的文章或語句叫“成功之筆”。
數詞係列的演化
漢語中人們常見的十、百、千、萬、分、厘、毫、微等,依照一定的規律,形成為一個數詞係列,實際上漢語中蘊藏的數詞遠不止這些。
就大於一的數詞來說,《太平禦覽》明確記載了萬以上的幾個數詞及共關係:“十萬謂之億,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經,十經謂之垓。”《孫子算經》
還有“十垓為秭”的記載,並且提及了另一個大於“秭”的數詞——穰。此外根據有關資料,穰以上依次還有澗、正、載、極等數詞。
“悉恨僧祗長,歡榮刹那促”。詩中“僧祗”係梵語“阿僧祗”,本為無數之意。不可思議、無量級這些形容“無數”詞語,都曾依次充當過“極”
以上的數詞。
“億”和“兆”的排列順序,和目前的用法不同。其原因是數詞係列中萬以上的數詞曾有過多種含義,即所謂上數、中數、下數。下數十進,中數萬進,上數則指數倍進。由於萬以上的數詞曆來有歧義,所以除兆和億之外,萬以上的許多數詞終於銷聲匿跡。但兆取的是下數,而億卻取了中數,所以相互之間顛倒了位置。
至於表示小於一的數詞,除了人們所熟知的分、厘、毫、絲、忽、徽之外,依次還有織、沙、塵、埃、渺、漠……“十塵為沙,十沙為纖”(《謝察微算經》),說明小於一的數詞均依次為十進。實際上在漢之後,曾當作數詞使用的依次還有模糊、逡巡、須臾、瞬息、彈指、刹那、六德、虛空、清淨等。“相看更覺光陰速,笑語逡巡即隔年”,“十年有五驚彈指,又複煩君人刹中”。雖然詩中的“逡巡”、“彈指”都是形容短暫的詞彙,當我們一旦了解到它們係數詞轉化而來,並且找到它們在數詞係列上的位置後,或許更能理解兩詩中的短暫在程度上的差別吧。
古今姓氏難辨字
1.仇:(求)——戰國時宋國大夫仇牧的後代,後成為一姓。(仇恨的仇),明代有大畫家仇英(號十洲)。
2.乜:(聶)——此姓是由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內遷流入的。
(也)。
3.翟:用作姓時可分讀:①(宅)②(狄)——讀音為“狄”的翟姓是虞封黃帝之後,春秋時世居北方。後遷移到西河一帶(在今陝西省內)。讀音為“宅”的翟姓,據傳是世居汝南(今河南省內)的。今已混為一姓,讀音仍不一。這是習慣所致的俗成的讀音。
4.郗(通“郤”):(希)——據《辭原》載:“蘇氏支子封郗為鄱氏。”這就是說,蘇氏的旁係子孫被封在郗地,就產生了“郗”姓。
《戰國策》中有郗疵,王羲之的夫人也姓郗,世稱“郗夫人”。(吃)不為誤讀。
5.芮:(銳)——此姓是古代由姬姓分出的一個旁支。周國卿士芮伯的後人。
6.餘:(蛇)——據《姓氏尋源》辨釋,古代有餘姓而沒有餘姓,後來讀轉音了,又析出一姓“餘”。如宋代有佘太君。
7.樸:(瓢)——《集韻》“披尤切,音瓢,夷姓。”《魏誌》
記:“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樸胡舉巴夷來附。“樸”姓概由此進入中原。現代吉林省朝鮮族此姓尤多。讀者易與“樸素”的“樸”相混。
8.惲:(運)——惲姓都是漢代楊惲的後代。他的兒子為了避禍,逃奔潛隱,以父名為姓,由此生出“惲”姓。《姓氏尋源》與此說不同:“其先出楚成王,為熊姓,蓋以成王名惲救也。”今江蘇武進一帶此姓甚多,如明代畫家惲南田,今有革命家惲代英,均武進人。
9.脊鳥(其)——唐有鵲誌,宋有脊鳥宣、元驥等人,都是脊鳥姓。
10.仉:(掌)——古姓。孟子母親即為“仉氏”。
11.逄:(旁)——古姓。《廣韻》:“出北海逢醜父之後”。
也可寫作“逢”,二字通。《顏氏家訓》不同意二字姓通作一用,辨雲:“逢逢之別,豈可雷同?蓋至六朝,已別為二字。凡姓讀如龐者,皆作逄也。”
12.:(戲)——古姓。晉公族邰獻子的後代,因封於邰地,因地名而得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