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他在老舍的名作《龍須溝》中扮演程瘋子引起轟動,成為全國知名的話劇表演藝術家。這以後,他先後在《雷雨》、《虎符》、《日出》、《駱駝祥子》、《茶館》等話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係列性格各異的舞台藝術形象。文化大革命後,他再度參加《茶館》的演出,並隨《茶館》劇組出訪西歐一些國家,贏得了國際盛譽。解放後,於是之間或涉足影壇,拍片不多,但塑造的銀幕形象個個性格鮮明突出,給觀眾以難忘的印象。象《青春之歌》中的餘永澤、《丹心譜》中的丁文忠,都是不可多得的成功形象。
於是之學識淵博,藝術修養深湛。他善於對人物做透徹的分析和深切的體驗,因此表演極富有分寸感,能準確地把握腳色的個性特征。他十分注意細節的選用,表演含蓄深沉,耐人尋味。
李默然
李默然,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回族。黑龍江省尚誌縣人。1927年生。
從小喜愛戲曲,1945年當郵差時參加了牡丹江郵政業餘劇團。後來又在牡丹江青文劇社、一麵坡鐵路文工團、東北文協文工團、東北文工團等演出團體演出歌劇、話劇。1951年調東北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團。因在《曙光照耀著莫斯科》中飾黨委書記,獲東北地區文藝會演表演獎。1954年以後,一直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工作。先後在《日出》、《明朗的天》、《烈火紅心》、《智取威虎山》、《膽劍篇》等中任主要腳色。因在《前進再前進》中扮演石書記獲1956年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大會二等演員獎。1961年因在《甲午風雲》
中飾海軍愛國將領鄧世昌而蜚聲全國。近年,雖年近七旬,仍活躍在舞台、銀幕、熒屏上,深受不同欣賞層次的觀眾的普遍歡迎。現為中國劇協理事。
李默然既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又有精湛的理論和藝術修養,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具有陽剛之美的外形和渾厚寬潤的嗓音,他的表演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擅演沉穩、含蓄、氣度不凡的“有身分”的人物,台風凝重大方。表演情感色彩濃鬱、氣勢磅礴,雄渾、沉靜中躍動著激情。台詞、動作、造型精雕細刻而又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平易。還善於把中國戲曲的表演技巧自如地揉進話劇藝術,增強話劇表演的藝術表現力和民族風采。
張輝
張輝,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原名張新卿。浙江省海寧縣人。1928年生。1947年考入上海實驗戲劇專科學校表演係學習。1949年以後,先後在中共鬆江地委文工團、蘇南文工團任演員。1953年江蘇話劇團成立,張輝即成為該團的主要演員。30多年來,成功地扮演了《家》中的覺慧、《北京風雨》中的李秀成、《文成公主》中的鬆讚幹布、《陳毅出山》、《黃橋決戰》中的陳毅、《阿Q正傳》中的阿Q等舞台形象;還在電影《鐵窗烈火》、《家》、《風從東方來》、《崢嶸歲月》等中飾演主角。現為中國劇協理事。
張輝形象雅俊,台風灑脫。青年時期扮演的“正派小生”,或鐵骨錚錚、透著革命豪氣,或幼稚而大膽,有朦朧的革命追求。個性十分鮮明。隨著藝術實踐的深入,戲路不斷拓寬。近年他一反過去的戲路,扮演了阿Q一角,深受戲劇同行的讚譽。
陳顒
陳顒,著名話劇導演藝術家,女,原籍黑龍江省璦琿縣。1929年生。
1941年在北平貝滿女中學習接觸革命思想。1945年投奔晉冀魯豫解放區參加革命,做宣傳工作。1946年開始從事話劇、歌劇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蘇聯莫斯科國立盧那察爾斯基戲劇學院導演係深造。1959年開始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翻譯並排演了巴西當代作家菲格雷多的《伊索》,與歐陽山尊合作導演了契訶夫的《三姊妹》等。
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導演了《馬蘭化》、《嶽雲》等,1962年調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導演過《費加羅的婚姻》、《雷鋒》、《李雙雙》、《伽利略傳》(與黃佐臨合作)、《遲開的花朵》、《蒙塞拉》等中外名劇。其中《遲開的花朵》獲文化部直屬院團新創作、新改編、新整理劇目的觀摩評比一等獎。現任中國劇協理事。
陳顒的導演藝術廣泛吸取借鑒了各種流派的演劇方法。她熟悉斯氏體係,也對西方現代戲劇藝術作過深入探討,還認真學習過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技巧,博采眾長而有獨特創造。導演風格絢麗奇崛,主體意識強烈,追求哲理性。她勇於探索,在戲劇觀念上有所突破、深化和發展;在舞台藝術表現上,也適當地借鑒了西方現代藝術的各種手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