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琴譜
由於文人雅士對琴樂的喜好參與,促進了琴樂創作、演奏、製造、理論探討以及記譜法等諸多方麵的發展。至遲在南朝梁、陳時期,出現了一種記錄琴曲的專用樂譜——文字譜。它通過詳細的文字記述琴樂的演奏手法,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等,來記錄琴曲。現存日本的唐人手抄梁丘明(約493-590年)傳琴曲《碣石調·幽蘭》,就是一份琴文字譜。全譜共有漢字4954個。這是留存至今的我國最早的曲譜,也是最早的、唯一的琴曲文字譜。1885年,它被清末學者楊守敬在日本訪求古書時發現,後由當時駐日公使黎庶昌刊布於《古逸叢書》。經我國琴家多年研究考訂和打譜演奏,我們可以聆聽欣賞這首1400年前的古老琴曲了。
高山流水
傳說春秋時琴師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其義是描繪的“巍巍乎誌在高山”和“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驚曰:“善戰,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廣陵散
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漢魏時期相和楚調組曲之一。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懷。分為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五大部,是篇幅最長的琴曲之一。
平沙落雁
明代此曲稱《雁落平沙》。曲調悠揚流暢,描寫雁群降落前在搴際盤旋顧盼的情景。是我國流傳很廣的古典標題音樂。
梅花三弄
此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讚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據晉代恒伊的筒曲改編而成。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十麵埋伏
琵琶曲,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麵埋伏的降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予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夕陽簫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樂曲,旋律優美流暢。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曲《春江花月夜》。
漁樵問答
此曲在曆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嗣自得其樂的情趣。
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則為二胡曲。據載,二胡曲是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此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雅樂
雅樂是統治者所規定製訂的音樂,它與民間流行的“俗樂”相對。雅樂最早出現在周公時期,是為鞏固統治所製訂的一套禮樂製度。西周雅樂有“六代之樂”,歌頌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有“詩樂”,即後來《詩經》中“風”、“雅”、“頌”的內容;有“四夷之樂”及敬神禮鬼的宗教性樂舞。雅樂的應用有嚴格的等級區別。王的樂隊排四麵,諸侯的排三麵,卿、大夫的排兩麵,士隻排一麵。
雅樂的演奏樂器由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材料製成,主要是編鍾和編磐,秦漢以後,雅樂雖然代代相傳,但“俗樂”已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要音樂。
古樂定音
我國古代的音樂很發達。樂器的種類就有匏(páo刨)、土、革、木、石、金、絲、竹八類之多。笙、竽等屬匏類,塤(xūn勳)、缶(fǒu否)等屬土類,鼓、鼙(pí皮)等屬革類,兄(zhù祝)、吾欠(yǔ語)等屬木類。
,磬(qìng慶)屬石類,鍾、鈴等屬金類,琴、瑟(sè色)。
一次大型演奏,不僅可以具備上述八類樂器,而數量又可能很多。如春秋時宋國,一次演奏時,青銅編鍾(大小不同的、按音的高低編排的若幹個鍾叫做編鍾)就多達千個。這數目是根據《呂氏春秋·侈樂》篇說的,是否言過其實,不得而知。但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編鍾就有六十五個之多,是眼前看得見的實物。宋國要比曾國大得多,奢侈的宋君製造千個,是有可能的。
如此大型的樂隊,如果沒有一個標準音訂定各個樂器的律度,使之統一起來,那是不可想象的。即使隻用兩個樂器同時演奏,各有各的律度,演奏出來的曲調將是“嘔啞嘲哳難為聽”啊。
那麼,古人怎樣來確定律度呢?也就是怎樣來定出一個標準音?關於這點,古人製造一個黃鍾管作為標準。
再說,編鍾少則九十個,多則上千,一個比一個重,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響,若是無限的增大,無限的增響,將響至驚心動魄,人人掩耳,完全失去娛樂的目的。因此,古人定了一個標準:“不大出鈞,重不過石。”
(一)先說黃鍾管。黃鍾是十二律(律名詳《什麼是十二律》)的首律。這首律的音高就叫做“黃鍾之宮”,也就是現代音樂上所謂音階的主音。這主音的音高怎樣定呢?古人是這樣定的:取一支粗細均勻的竹子,內半徑15分(古代的一尺約合2389厘米),在兩節中截取九寸,把一頭封閉起來,在開口的一頭吹,吹出的音就是黃鍾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