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古代樂器知識(3)(1 / 3)

蘧笛子,古代也稱豎吹,相當於後來的簫。而同現在的笛子相類的“笛”,即“橫吹”,一般認為源於西域,西漢年間流入中原。據說張騫出使西域時,曾遇一青年牧民,得到十多支骨笛及青年祖傳的《摩訶兜勒》笛譜,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交給宮廷樂師李延年。李如獲至寶,潛心吹練,不久笛技名噪京門。後來李延年去異域采風,創作了《入關》、《出塞》等一批名曲。

1973年,在我國浙江河姆渡村新石器遺址,出土了骨製“文笛”。經科學家檢測已有。7000年的曆史,比被譽為古笛之冠的瑞典骨笛還要早3000年。“文笛”有一個吹孔,六個音孔,排列順序與現在的橫笛相仿,雕工古樸,音律雄渾。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原始笛子的故鄉當在華夏大地。

1987年5月,在河南舞陽城外賈湖新石器遺址,又發現了距今8000年的骨笛。該笛長約20厘米、直徑約1厘米,用禽骨製成,與現在的笛子基本相似,不同處在於笛上有7個孔,規格同一,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從製作來看形製規範,經有關專家測試,具備音節結構,至今仍可吹奏出旋律。我國考古學家和音樂研究家確認,此笛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笛子,也是最早拘樂器,並且是世界上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笛子。

音質清亮的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記載。那時的座,36簧以上稱芋,36簧以下稱笙。古來有關笙的趣聞和掌故不少。“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就是最好的例子。更有趣味的是,相傳笙是宋代著名文人秦少遊、蘇小妹的訂婚信物。

古代笙的名且很多,有和、巢、大笙、小笙、排笙、方笙、匏星、七星匏、九星匏、葫蘆笙等。笙鬥有木製和銅製兩種,吹奏時手指接住某一管中的空氣柱產生共鳴,發生和諧的音響。笙是利用兩種振動(一定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動,一定長度和一定直徑的管中空氣的振動)的巧妙配合而產生優美的樂音。

笙和我國古代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詩經》中就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匡是將”等句。笙在我國古代文學家筆下有許多“雅號”寶笙、瑤笙、玉笙、鶴笙、風笙、嬌整、蓉莖等。

17世紀初,笙被介紹到歐洲。歐洲人根據其發音原理創造了簧風琴,以後又出現了手風琴和日琴。自古以來,笙的製作多係民間藝人,尤其是唐宋以後,在我國民間更是廣為流行;笙的簧數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如今河南洛陽、新鄉、開封、鄭州生產的豫劇笙、曲劇笙,簧數最多,音質悠揚悅耳,名揚全國。

中國鼓可能是我們民族樂器中最古老、曆史最悠久的成員了。這種擊樂器在遠古時候是以陶為框,故稱陶鼓或上鼓;往後,它既有蒙皮(獸皮,蟒皮),也有用銅鑄成的銅鼓。銅鼓由。

釜發展而成。自春秋時期至清末均有鑄造。原係統治權力的象征,擊之,用以號召部眾進行戰爭,並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銅鼓上鑄有許多遠古時代的文字、圖形、符咒以及史實形象,如今苗、瑤、侗、壯、水、布依等兄弟民族還在使用它,銅鼓不僅是一種樂器,而且還是·種珍貴的曆史文物。

關於中國鼓的名稱也有一定來曆,據《易經》的解釋,因其聲如同春雷,具有喚醒萬物蘇生的意義,所以定名曰“鼓”。中國鼓的種類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古代有建鼓、臬鼓、罄鼓、晉鼓,搏附、懷鼓、鞀鼓、腰鼓、梆鼓、鼓、羯鼓、罄鼓以及著名的鼙鼓等等。此外,古時指揮打仗的叫戰鼓,還有作報時的戒晨鼓、報信的警鼓、告狀的登聞鼓、田間的播秧鼓和說唱用的書鼓、漁鼓、八角鼓,戲曲武場用的單皮鼓,民樂隊中的定音排鼓等等。在節日中我們常見的主要有大鼓、盆鼓、堂鼓、腰鼓、鈴鼓以及維吾爾族的手鼓、苗族的銅鼓、瑤族的長鼓、壯族的蜂鼓、佤族的木鼓與竹鼓、傣族的象腳鼓等,鼓在古代還因等級而異,如王執路鼓、侯執賁鼓、軍將執晉鼓、師帥執提鼓、旅師執鼙鼓。古代的鼓,其作用現已鮮為人知。現舉幾種有代表性的簡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