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古代樂器知識(3)(2 / 3)

建鼓:在孔廟中作典禮用,鼓腰為方孔,以柱貫其中,柱上施華蓋。

臬鼓:古代作勞動、征戰開始(或結束)時用,鼓身長一丈二尺。

革兆鼓:亦為孔廟所用,賓客來到時搖之以奏樂,祭祀時每章將終時亦搖奏。

搏附:形狀似小鼓,唯鼓中填以糠等,在樂隊演奏時手拍擊節奏。

懷鼓:直徑約20公分,兩麵蒙皮,置於兩腳間用一竹著敲擊。

梆鼓:古代戲曲中的主要擊樂器,以木為體,蒙牛皮,用兩竹箸敲擊。

羯鼓:南北朝經西域傳入內地,其形如漆桶,用兩棒擊之,盛行於唐開元、大寶年間。

另外,鞀鼓是一種長柄的搖鼓;饕鼓是古代有役事時擊以召集人的大鼓:譬鼓是古代軍旅中巡夜時所擊的鼓,這些鼓平時很少用到,現在也失傳了。

古代有關腰鼓、羯鼓和鼙鼓有不少傳聞軼事。

古之腰鼓與今天的形製不同,據陳嚦《樂書》:“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纖腹。用於西涼、龜茲、疏勒、高麗、高昌諸樂,奏時掛在腰閫,用兩手掌拍擊。相傳三國時代,名士孔融的朋友彌衡善於擊鼓,平素氣做,曹操聞之,想讓他在宴會上表演,當眾辱謾他。彌衡赴會,即刻奏起了鼓樂《漁陽摻撾》(“摻撾”古代擊鼓的一種技法),聲節悲壯慷慨,聽者無不動容;接著,彌衡又解袒上衣,裸身而立,複摻撾而去,鼓音震人肺腑……事後曹操說:

“我本想羞辱他,反倒被他戲弄了。”彌衡所用的鼓,就是“腰鼓”。

唐朝和五代,是我國鼓的興旺時期,從皇帝到老百姓,都有擊鼓的愛好。鼓技成了一門自上而下,從宮室到民間都十分普及的音樂技藝。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個擊鼓愛好者,他不僅是一名出色的羯鼓演奏家,而且還是鼓曲的作者,唐代著名的140多首羯鼓曲中,有92首就是他所作。唐南卓《羯鼓錄》說,玄宗所作羯鼓曲,凡分“太簇官”、“太簇商”、“太簇角”、“諸佛曲詞”以及“食曲”等五類,著名的鼓曲有《色俱騰》、《耀日光》、《春光好》、《秋風高》等等,可惜這些著名的鼓譜都沒有流傳到今天。玄宗的侄子李趟,善於擊鼓,有一次,李在所戴的絹帽上插上數朵葵花,在擊奏了一番羯鼓後,曲終金花不落,玄宗大為讚賞,還因此“賜金器一廚”哩!

相傳三國時吳國大將軍周瑜善辨鼓音,一次,他在檢閱軍隊後,突傳鼓手進帳,並斥問為什麼在鼓聲中含有哀音,為此滿座都覺驚奇。然而鼓手卻答:因他老母有病在家,但軍務在身,無法回去探望,這種悲思影響了擊鼓的情緒,周瑜聽後,就準了鼓手的探親假。此事說明,鼓音是能夠極為深刻地體現人們的思想情緒的。

鼓聲一向作為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的訊號,所以古代多用在軍事行動上,擊鼓使進,《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則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像“鳴金(鑼)收兵,擊鼓進軍”,“一鼓作氣”等等都說明古代軍隊中常用鼓聲來發號施令,鼓舞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