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中還常用一種小型的鼓,叫蒲鼓,由於它很重要(通常是大小各一對),後來名詞變成了動詞,鼓名轉借為軍事行動的意義了。劉長卿詩句“萬裏辭家事鼓擎,金陵驛路楚雲西”
,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鑼
鑼,是我國人民喜愛的一種民族銅製打擊樂器。在古代,用於禮儀和戰爭,有“鳴鑼開道”
、“鳴鑼收兵”之說。近年在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約當西漢初期)出土的一件鑼,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史書記載最早見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從宋代起,鑼便在民間樂隊中廣泛使用。1791年,法國作家戈賽克把我國鑼始用於管弦樂隊中。從此,鑼就正式加入交響樂隊的“家族”,人們譽它為“中國鑼”。
中國鑼的音色低沉、渾厚、雄壯。鑼麵大,音量變化幅度大,敲時發音遲鈍,餘音長。一般單擊、慢奏、弱奏與中強力度擊奏,效果最佳。它宜表現不祥的預兆,災難性的場麵,恐怖的形象,送葬的行列及死亡與哀悼等等。在交響樂隊裏,它常常扮演蒙受災難的悲劇性角色。合奏中雖不多用,但往往隻敲幾下就足以刻畫出所描繪的音樂形象。近年來,我國曾把它作為珍貴禮品,贈送給前來訪問的朝鮮、蘇聯、日本、德國等國家藝術團體。
另外介紹一下我國現代鑼方麵的知識。現代鑼銅質,圓形,因大小,形製、音色、效果的不同而名稱各異。其中心部分凸起、發音比較渾厚的叫包鑼或鏈鑼;由多麵厚薄高低不等的定音小鑼組成一套,適於演奏旋律的,叫做雲鑼;還有多麵大小高低音色不同的鑼組成一套的,叫做十麵鑼。此外常用的鑼有:大鑼、中鑼、小鑼、春鑼、湯鑼、蘇鑼、馬鑼、鬥鑼等。
鑼鼓“語言”
戲曲鑼鼓有其語言,要求嚴格、程式固定和協調,如:陰鑼——無精打采;上雲梯——點頭開始;搓鑼——擦掌;亂錘——慌亂一團;冷鑼——事情突然;將軍令——元帥點頭;回頭——群臣上殿;九錘半——無言悲憤;哭頭——生死離別;滾頭子——焦急不安;掃頭——話未說完;二三鑼——請示對方;剁頭——心言氣氛;玉錘鑼——商議事情;小開門——皇帝登殿;大吹打——元帥升帳;急急風——重要事情;風點頭——表達感情;四擊頭——形象表達;水底魚——事情緊急;叫頭——向對方提意見;撲燈蛾——語言激動。
京劇中的鑼鼓經
欣賞京劇,也應懂得鑼鼓經。鑼鼓經程式固定,要求嚴格,烘托劇情,和諧協調。就司鼓而論,有“文”、“武”、“昆”、“亂”等京劇場麵。其中文場包括胡琴、琵琶、三弦三大件;武場有大鑼、小鑼、旗缽、堂鼓;昆曲有笙、簫、管、笛和九音鑼;亂彈有西皮、二黃、吹腔、撥子等。京劇中常用的鑼鼓經是:
小開門(皇帝登殿)掃頭(話來說完)大吹打(元帥升帳)哭頭(生死離別)回頭(群臣上殿)五垂鑼(商議事情)急急風(重要事件)二三鑼(請示對方)冷鑼(事情突然)風頭點(表達感情)滾頭子(焦急不安)剁頭(語言氣氛)撲燈蛾(語言激動)四鼓頭(形象表達)陰鑼(無精打采)水底魚(事情緊急)搓鑼(磨拳擦掌)亂垂(慌亂一團)九垂半(無言悲憤)將軍令(元帥點兵)朝天子(少數民族統治者登殿)上無梯(戰鬥開始)叫頭(向對方提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