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中國人真正親眼目睹自己的樂隊演奏西洋音樂,那還是更晚一些時候的事。1923年在北京大學校園的禮堂裏舉行了一場由北大音樂傳習所樂隊演奏的音樂會。消息傳開後,不僅當時普通的老百姓,就是校園裏的大學師生也感到是件新鮮事。因此大家都興味盎然地前去觀看。音樂會還沒有開始,禮堂裏早已座無虛席了,人們在昏暗的煤氣燈下急切地等待。
終於,舞台上的帷幕徐徐拉開了。音樂會前半場表演的是獨唱和獨奏,後半場才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貝多芬的《第五套大曲》。什麼是第五套大曲呢?原來它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當時的人對西洋音樂還頗感生疏,對於那些專業的音樂術語也缺乏統一嚴格的定名,於是把交響曲這種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多樂章的音樂作品與我國古代的一種大型歌舞套曲的形式名稱聯係起來了,稱之為“大曲”。擔任這場演奏的指揮是我國第一位音樂博士,曾留學日本和德國的肖友梅。此時隻見他西裝革履,儀態端莊,一支銀光閃閃的指揮棒穩執手中,充滿自信地走上舞台正中。但是人們對這個樂隊的裝束卻不禁啞然失笑了。原來他們穿著清一色的學生長衫,上身披著馬褂。當這些“老夫子”們手中操起洋琴洋喇叭演奏時,那情景煞是有趣。盡管樂隊隊員的服裝很不正規,而且人數也太少,總共隻有15個人,遠遠達不到演奏這首樂曲所要求的編製。所缺少的聲部不得不借助原本不屬於管弦樂隊的鋼琴來湊合;然而他們的演奏確實可以說是嚴謹踏實,一絲不苟。那時而鏗鏘激越,時而委婉抒情的旋律將聽眾帶進一個從未領略過的美妙境界之中。演出獲得了成功。人們為終於有了第一支由中國人自己組建、訓練和從事演出的管弦樂隊而感到欣喜。他們就風趣地送給這支樂隊一個不同凡響的雅號:馬褂樂隊!
這支樂隊從創建伊始到演出的成功,凝聚了肖友梅先生許多心血和汗水,不久,他經過多方奔走,於1927年又在上海創建了我國第一所傳授音樂的最高學府——國立音樂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音樂學院,並親自擔任校長和主持教學。他的一生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培養音樂細胞
常會聽到有的同學說:“我肯定沒有音樂細胞,所以唱歌唱不好。”“我對音樂一點不感興趣,大概是沒有音樂細胞。其實,對一個正常人來講,音樂細胞人人都有,隻不過有的人長得快些,有的人長得慢些罷了。那麼音樂細胞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音樂細胞是指“音樂的耳朵”。由於每個人“音樂的耳朵”有差異,所以他仍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程度也就不同了。例如同學們在欣賞同一部音樂作品的,有的同學聽後就會感到非常優美動聽,還能說出一些音樂作品表現的內容;有的同學聽後隻能簡單地說很好聽或不好聽,而對作品的內容卻不大理解。正如馬克思說道的:“隻有音樂才能引起人的音樂感覺,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的。”這裏必須指出,“音樂的耳朵”不是一個人天生的,而是要靠不斷的培養和訓練。
我們認為,要培養自己的“音樂耳朵”應該從以下三方麵做起。
一、多學。要多學一些音樂知識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麵。如樂理知識、民歌知識、器樂知識等等。假如條件許可,最好還要學會一、二種樂器。因為這些音樂知識都是培養自己的“音樂耳朵”所必備的條件。這就像要看一部小說,就必須要認識字一樣。並通過學習音樂知識來培養和提高自己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多聽。要經常多聽一些音樂,欣賞的麵要廣一些。人聲唱的,樂器奏的古今中外優秀音樂作品都要聽,還要聽些民歌和戲曲,必須注意欣賞的音樂作品要適合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欣賞能力,要使自己能聽得懂、能接受和理解的。遇到聽不懂時,可以請老師或家長講解一下。總之,要養成多聽音樂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