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辭·吳聲歌曲》中題為《春江花月夜》的作品有七首,最早創製此題的南朝陳後主的作品今已不傳,現在著錄的是隋煬帝等人所作,大抵是五言短篇,並不出色。其中最璀璨晶瑩、珠圓玉潤的名作當推初唐詩人張若虛的那首七言長篇。
後人諷詠、謳歌、盛讚的《春江花月夜》,大凡都特指這一首。張若虛詩作傳世的不多,據《全唐詩》所載僅兩首,但這首詩的影響卻極大。清人還稱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陳兆奎輯《王誌》卷二);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將此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又據說現在日本人最欣賞的中國唐詩有兩首,即白居易的《長恨歌》與本篇(見劉繼才《唐宋詩詞論稿》):凡此均可見這首《春江花月夜》使人心醉的藝術魅力。
爛漫春天最容易觸動情弦,悠悠江水也常惹人思緒綿綿,何況又是靜謐的花好月圓之夜,當然更令遊子思婦神馳遐想不已。“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所表達的就是遊子思婦這種淡淡的哀怨和濃濃的情思。全詩用筆輕靈,著色雅淡,音韻流暢婉轉。“春”、“江”、“花”、“月”、“夜”五字回環交錯,動靜相間,光色並媚,春之溫煦,江之浩瀚,花之馥鬱,月之皎潔,夜之寧馨,猶如五色交輝,織成一片奇綿,美不勝收。而澄澈的麗景與淒清的哀怨水乳般交融,透露出感情的純潔與青春的悵惘,把四處飄泊遊子與獨守空房思婦的心靈映襯得玲瓏剔透,雋永無比。
工尺譜
工尺譜,簡單說來就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這7個漢字代表Do、Re、Mi、Fa、So1、la、Si這7聲記音的樂譜。工尺譜雖然用漢字記譜,但它與五線譜和簡譜一樣,也屬於唱名譜,隻不過是唱名不同。也就是說,當人們看到這7個字時便可以直接唱出這七聲的音高。當然,假如現在你嚐試要用這7個字來取代Do、Re、Mi、Fa、SoI、La、Si演唱曲調,一定會感到非常離奇和有趣,不過在800多年前,它的確是一種被廣泛運用的先進的樂譜。
宋代的工尺譜能夠記錄3個8度音程之內的任何曲調。由於在工尺譜中隻有7個漢字,因此當它在記錄高8度與低8度的時候,就在原有的漢字上采用變通的方法予以記譜,高8度各音在原有漢字邊加“亻”偏旁,成為亻上、亻尺、亻工、亻凡、亻六、伍、億,前麵5個字自然不是規範的漢字,隻不過是作為高8度的標記而已,實際演唱時,則唱作高八度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低八度的情況又稍有不同,低八度的六、五、乙須唱成合、四、一,其餘四音則在原有漢字的最後一劃加‘,’以示區別,就是上,尺,工,凡。工尺譜的調名也都以這7個字來命名,如小工調,尺字調,上字調,六字調等,其中五字調也稱正宮調。宋代以後,工尺譜又采用了板眼記號作為曲調的節奏。就這樣,最初胚胎於隋唐而興盛於兩宋的工尺譜逐漸形成為一種當時比較完善的記譜法體係。不僅我國許多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以工尺譜的形式得以保存,而且極其豐富的民間器樂和戲曲音樂的演唱、演奏也通過工尺譜的記錄而得以流傳至今。
當然,我國地域廣闊,工尺譜記譜法在不同地區以及各個時代都不盡相同,如有一種“俗字記譜法”,經研究可能就是工尺譜的手寫體,當你有機會看到這種俗字譜的記號時,你一定會驚訝地發現它與日語中的假名非常相似,而現在日本的一種民間樂器“尺八”又正是宋代從我國傳入日本的。看來,兩國的音樂與文化之間這種顯而易見的淵源關係值得我們去考證和探討。
中國第一支管弦
西洋音樂傳入我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明朝。
當時來我國傳教的意大利教士利瑪竇就曾獻給明神宗一架古鋼琴和一套鋼琴曲集。可是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一貫以“天朝大國”自居,守舊排外,所以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西方的音樂理論和技法根本沒有對我國的音樂生活產生多少影響。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我國最早一批學習音樂的留學生學成歸來以後,西方音樂才再次被介紹到國內。他們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程,傳授理論知識和演奏技法,成為向人民大眾實施音樂教育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