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曲十八段,每段歌詞八句、十句、十二句不等,因此與之相配合的音樂也長短不一。然而,每段音樂是完整的獨立的,可以單獨或連接演唱,同時,各段之間有內在的樂思上的密切聯係,因此,全曲和諧統一。這裏僅列一段。(王迪《琴歌》,1983年文化藝術出版社版)這段十句的琴歌,每句一頓一長音,節奏平和,速度徐緩,音調淒涼而不失悲憤的氣勢。
曲中溶彙了不少蒙古民歌的樂彙,如“生仍冀得兮歸桑梓”句,更為顯見。結構嚴謹而靈活,每句句幅長短不一,有四小節、三小節、二小節三種,因詞情而異,曲中偶爾出現經過性的7(si)音,而4(fa)音從未出現過。末句“徹心髓”的旋律,高八度唱出,餘音遠送,穩定地結束在羽調式主音上。類似的結尾,十拍、十一、十四拍至十七拍等六段皆是,十八拍結尾音調相似,但結束在低羽音上,顯得沉重哀傷。從一拍至九拍及十二拍、十三拍等十一段音樂的結尾句,均是:1·2-11-11-|25=。十八段音樂,前部多為角調式,後部多為羽調式。
就全曲而言,羽角兩音出現頻繁,占統治地位。其他樂段,有不少與上段琴歌相同的特點,且有不少相同的樂彙、樂句、結構、句逗及節拍、節奏,因而,構成了全曲統一的音樂風格,共同表現了蔡文姬的悲憤的史詩。
全曲所有的小節線有實縱線和虛縱線兩種,且虛縱線居多。王迪在《琴歌》的“幾點說明”中說:“無論實縱線或虛縱線均不表示音節強弱的意義。”這話很有見地,至關重要。它從根本上區別了古琴音樂(擴而大之可包括戲曲音樂、曲藝音樂等)與西洋音樂兩種不同的節奏體係。西洋音樂是強、弱交替律動節奏;而古琴音樂卻是強、弱多變非律動的節奏,某些音符可略長或略短,不受小節線的約製,故用虛縱線,而且有的樂段出現2/4、3/4的混合節拍,便是這種靈活多變節奏的反映。
《廣陵散》
《廣陵散》是一首著名的琴曲。它的名稱最初見於東漢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又名《廣陵止息》或《止息》,所以傅玄《琴賦》謂:“馬融覃思於《止息》。”
照此說來,《廣陵散》在馬融生活的年代(85-150年)就已經出現了。《廣陵散》除了可以作為琴的獨奏曲之外,還可以作為奏曲。
琴是一種很古老的樂器,《詩經》中就多次提到琴。《廣雅》上說,最初的琴長3尺6寸(約合84厘米),僅五弦。後來增至七弦、十弦。一九七八年湖北隋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琴是十弦琴,長673厘米。底板與麵板是分開浮擱在一起的,尾部是實木,所以音箱較小,音量不大。麵板上也沒有表示音位的標誌——徽。這種琴當然表現力不夠強。隨著音樂的發展,古琴的形製也在不斷改進,如擴大音箱,安置徽位等。這時,琴的演奏技藝也有了提高。《淮南子》、嵇康《琴賦》中提到了多種指法。琴的改良,琴藝的提高是琴曲發展的前提。東漢至魏晉,湧現了一大批琴曲,古琴名曲《廣陵散》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的琴曲《廣陵散》是從《聶政刺韓王》發展而來的。據傳說是蔡邕著的《琴操》上記載,戰國時有一個製劍匠為韓王鑄劍,因誤了期限被韓王殺害,他的兒子聶政決心報仇。開始時聶政雜在泥瓦匠隊伍中,混入韓宮謀刺韓王,結果失敗了。後來他進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琴藝妙絕,他就化裝回到韓國,利用為韓王演奏古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聶政也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廣陵散》主題的另一種說法是說此曲表現的是戰國時聶政為嚴仲子複仇刺殺韓相俠累的故事。聶政單身直入相府,刺俠累於戒備森嚴的大堂之上。事成之後,又回身擊殺衛士十餘人,然後自毀麵容,抉眼刮皮,屠腸出肚而死。聶政所以要這樣做,為的是不使別人認出自己而連累親屬。事詳《史記·刺客列傳》。無論是那一種說法,這是一首歌唱複仇者的悲壯頌歌。像《聶政刺韓王》這樣的曲名,在封建社會講究君君臣臣的時代裏,人們自然會感到很刺耳,覺得有臣淩君之意,於是就更名為《報親曲》、《廣陵散》等。《廣陵散》這曲名似乎更雅一點,逐漸就成為定名。《廣陵散》者,意思就是流傳於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