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曆代舞蹈(3)(3 / 3)

洛川蹩鼓,蹩為古字。“蹩”是蹦蹦跳跳的意思,故跳蹩鼓者都為健壯的男性。洛川是陝北山區較大的平川,相傳楚漢相爭時是韓信屯兵練兵的地方,士卒們練兵作戰時。擂鼓以壯士氣;平時,擊錢擂鼓作為邊陲生活的娛樂活動。蹩鼓是“三鼓”中最為威猛的鼓舞,鼓手們雖身穿士卒服,卻背插四麵將軍旗,威風凜凜,儼然是一位赳赳武士。表演時腹部紮一個扁圓大鼓,大槌擊鼓,鼓聲震天、鼓手雙腳蹦跳,威武勇猛,堪稱武士鼓舞。

延安三鼓,也叫延安武鼓。安塞腰鼓,宣川胸鼓,洛川蹩鼓,是它的三個流派。一個“武”

字寫盡了延安三鼓的內在精神:矯健剛勁、熱情狂放。

禪定舞蹈

你看見過這樣的舞蹈嗎?大幕徐徐拉開,幾位身著清裝的舞蹈演員盤腿而坐,雙目微閉,入靜入定,進入氣功狀態。接著,伴隨著悠揚的佛教音樂緩緩而起,翩翩起舞,或脆、或盤、或立、或旋,風雲變幻,姿態萬千。這情景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沒有編導,沒有事先排好的動作,全部閉著雙目,又怎能跳得那般和諧、優美、出神入化呢?這就是一種特殊的舞蹈:禪舞,也叫“禪定舞蹈”。它是中國禪定學編創人曹越及其學生,同河南省歌舞團的幾位小演員密切合作。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獻給舞苑中的-朵奇葩。

禪定本是古梵語中“禪那”和“三摩地”的意譯合稱,是佛家調理身心和思維的一種修行方法。最早由東漢從西域安息國傳至中國,並為後世所師法,到魏晉和隋唐,風靡華夏,並進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禪定舞蹈是在一種基本斷掉自己主觀意念達到入靜入定的狀態下,以潛在舞蹈記憶信號為基礎,借助音樂配合而進行的無自性舞蹈表演。可以說它熔氣功、禪學與藝術於一爐。

有關人士認為:禪定舞蹈與其他任何一種舞蹈藝術迥然不同,它不僅具有疏通經絡、祛病健身的功能,有利於充分開發演員潛在的表演能力,而且為舞蹈藝術的教學、表演和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途徑。

中國芭蕾第一人

芭蕾舞是西歐的一種舞蹈藝術,中國人跳芭蕾誰為先,有幾種說法,老一代文化人傾向於承認清代的裕容齡。

裕容齡青年時任慈禧太後的禦前女官。曾到過日本、法國、英國、美國,會講一口流利的日語、英語和法語,曾被慈禧封為山壽郡王。30年代和50年代,裕容齡的小說《香妃》和《清官瑣記》風靡海內外。

裕容齡天資靈慧、聰敏多情,加上優裕的生活和良好的教養,使她潛在的才華得到了極好的發揮。她的父親裕庚任清政府駐日本外交官期間,裕容齡便悄悄地跟日本女仆學會了“鶴龜舞”等日本舞蹈。

一次,日本宮內大臣上方的太太去看容齡的母親,容齡穿上日本民族服裝,在客人麵前跳了“鶴龜舞”。她的舞姿、節奏、韻味,獲得了大臣夫人的誇獎。因此,她的父親特地從日本請來一位有名的舞蹈教師教她跳日本舞。正規訓練使容齡打下了堅實的芭蕾基礎。

容齡16歲那年,又隨父親到了法國巴黎。由於外交的需要,容齡和她姐姐德齡常隨父母一起參加舞會或擊劇場觀賞芭蕾。容齡潛在的舞蹈才華,被優美動人的芭蕾又一次激發起來。被譽為“現代舞之母”的伊沙多拉·鄧肯此時正風靡巴黎。當容齡在鄧肯麵前做了幾個舞蹈動作以後,鄧肯發現這個中國姑娘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賦。她極滿意地讚許:“我白教你也願意。”

1902年,年方19歲的公使女兒裕容齡,正式在巴黎舞台上作了第一次公開演出。她演出的是表現希臘人民要求個性解放的《希臘舞》和表現美好青春與大自然的《玫瑰與蝴蝶》。

後來她隨父親回國,創作了《菩薩舞》、《荷花仙子舞》、《如意舞》等。這些舞蹈,居然還在“太後老佛爺”麵前跳過幾回呢。

據說,文革時容齡在終日臥床的艱難日子裏,手裏仍握著1902年在巴黎演出《玫瑰與蝴蝶》

的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