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曆代舞蹈(3)(2 / 3)

雖然這個舞蹈蒙上了一層宗教色彩。但其動作都是瑤族人民開荒種地、砍樹建房和遷徙生活的再現。整個舞蹈動作有72套之多,富有獨特的民族氣息。

長鼓舞有男子對舞和二男二女合舞兩種主要的表演形式,技藝最高的能在方桌上表演。四人合舞時,男女錯開。每人各占一方,女的持手帕,男的拿長鼓,開跳時背對觀眾;二人對舞則是麵對麵地表演,每人左手拿鼓腰,右手擊鼓麵,每一方向各擊跳一次。完成“一套”。

長鼓舞在風格上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穩重,溫和柔韌,節奏較慢,這種打法以平地瑤為多。“武打”活躍,動作帶有跳躍,節奏較快,花樣較多,這種打法以過山瑤為多。

長鼓舞是瑤族人民的藝術財富。千百年來,不斷豐富和發展,出現了鑼笙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賽鼓等形式,其表現內容和動作風格也隨著時代的前進發生了許多變化。

它以自娛性的藝術形式,反映了瑤族同胞的生活願望:青春常在,麵貌日新。

土家族跳喪舞

跳喪舞是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為死者悼喪的一種舞蹈跳喪舞又名“散憂禍”、“打喪鼓”,這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2000多年前出現的一種民間舞蹈,在鄂西自治州已東縣江南一帶。至今仍然盛行。跳喪舞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奇特的藝術色彩,唯土家族獨有,堪稱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跳喪舞,是在人逝世以後,特別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家人請來歌師傅組織跳舞,由歌師傅一人領唱。兩人幫和,一跳就是幾個通宵,好比重大節慶,借此給死者吊喪,寄托人們的哀思,為其家屬解除哀痛,因而跳喪舞慘而不悲,傷而不痛。

跳喪舞形式完美,一有內容健康、情理交融的唱詞;二有優美旋律的曲譜。唱詞分為傳統段子和即興創作的順口溜。內容有頌古人、讚今人、唱地名、舒情歌等等。句子有長短荀,也有五言、七言。如“待屍”的一段詞是七言,歌詞是這樣的:“一畫秦來二畫楚,三畫龍來四麵虎,五畫亡人好衣服,六畫亡人好棺木,七畫紅紙寫靈牌,八畫道士把道開,九畫陰陽好看地,十畫葬在龍窩裏。”其曲譜有“鳳凰展翅”、“牛擦癢”、“螃蟹歌”、“燕兒銜泥”、“長聲號子”等,唱腔獨特,鄉土風濃。

跳喪舞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動作變幻無窮。隨著傳統又古老獨特的“嗥咚咚”三聲三眼炮響過後,一班男女老少便攏了場,他們互相邀約,踩著鼓點,邊歌邊舞,時而相對擊掌、時而繞背穿肘,或嘴唇觸地含物;或蹲下踮腳打旋,時而扭肩擦背、時而又互相戲鬧,或全身有規律地顫抖;或頭、手、肩、腰、臀、腳一起動作。而動作多動物形態的模擬,如“猛虎下山”、“犀牛望月”等,伴之以咚咚鼓聲,陣陣嘯叫,長聲歌唱、有雄勁狂放的古風。

跳喪舞的內涵是士家人對死的瀟灑態度,將死看成一種解脫,一種靈魂的超度,是對於新生的崇拜,是一種生命精神的洋溢蕩激。

延安“三鼓”

延安“三鼓”,即安塞的腰鼓,宜川的胸鼓,洛川的蹩鼓,通稱陝北“歌舞”。

安塞舞鼓是陝北最流行的鼓舞,它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安塞地處古時邊陲要塞,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戍邊將士把腰鼓作為隨身必帶的裝備,兩軍交戰時,擂鼓助威,遭敵襲擊時,擊鼓報警,打了勝仗時,將士們就敲鑼打鼓歡慶勝利。之後,腰鼓逐漸流向民間,成為老百姓歡慶佳節祈求吉祥平安的文娛活動。解放後,安塞腰鼓從民間走向城市、走向舞台、走向世界。1951年在匈牙利青年聯歡節上榮獲舞蹈金獎;1986年,在全國民間舞蹈大賽中獲大獎。1991年9月,安塞腰鼓在11屆亞運會開幕式上的表演,令國外運動員和來賓驚歎讚美,被譽為“中國一絕”。

宜川胸鼓,興於漢唐時期。在民間,逢年過節,胸鼓的表演是最為火熱的節目。胸鼓,鼓放在前胸,舞者頭紮英雄巾,身背英雄花,男女合演,女鼓手頭插鮮花,舞姿優美,有股俏勁、男鼓手像芭蕾男演員那樣襯托著女鼓手,表演富有情趣,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