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曆代舞蹈(3)(1 / 3)

從清代到民國年間。各地還利用當地的民俗小調表演一些小演唱,如《對菱花》、《走西口》、《夫妻頂嘴》、《小拜年》、《扔繡球》等節目,後來為了克服秧歌的單調,還插入花車、花船、跑驢等形式,借以傳情逗趣,增加了旦、醜角色。

秧歌在有些地區被稱為“田歌”、“秧戲”、“田植歌”、“作業歌”等等,可見它是勞動人民在勞動時的集體創作,在勞動中耕墾、插秧、薅草。“鳴鼓督工,歌唱忘疲”。其目的在於減輕疲勞、增加工效、緩衝氣力。爾後,在農閑時由村寨進入小鎮街巷,由歌到舞,由舞夾劇,自編自演。鼓樂伴奏,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北京風俗雜詠》中有“春在京華鬧處多,放燈時節踏秧歌,分明雖出田家樂,半是彬風詩句來。”

1940年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陝北革命根據地以秧歌和秧歌劇作為主要的宣傳活動形式之一,走上城鎮街道,扮相多為工農商學兵人物為主,秧歌扭畢,便演出短小精悍的節目如《小放牛》、《王大媽問病》、《看燈》、《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等秧歌劇,當時葉劍英同誌還帶頭扭秧歌,在延安邊區傳為佳話。

由於曆史的發展,地區的不同,我國的秧歌基本形成五大類係,即陝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西北地區從仿陝北秧歌,其特點一是扭,秧歌隊員最少25至50人,踩鑼鼓點數,簫笛或嗩呐伴奏,左手舞綢,右手舞扇,輕步向前。二是走,俗稱“走場”或“園場”。常見的有“剪子股”、“編蒜瓣”、“繞八字”、“卷白菜”、“蛇蛻皮”、“走字”、“走圖案”等等。三是唱,在一陣緊鑼密鼓之後,由歌手演唱當地的民歌小調。四是扮相,扮成神話傳說、曆史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如《西遊記》、《水滸傳》裏的人物。五是雜耍,穿插一些跑旱船、推浪頭車子、舞辮子、跑竹馬子等小節目。

壯族螞蝸舞

居住在紅水河沿岸的廣西天峨、南丹、東蘭三縣的壯族群眾崇尚青蛙(當地叫螞蝸)。不知何朝何年開始,興起過螞蝸節、跳螞蝸舞的風俗,其莊嚴、肅穆、熱鬧程度,遠超於任何一個節目。

相傳在遠古時代,紅水河一帶遭逢大旱,人們到河邊祈雨無效,在隻小螞蝸跳到一個姓韋的老奶懷中,韋老奶把它帶回家中後,變成一個英武的小後生。她給他取名“龍王寶”。此後,寨子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幾年後,外族入侵、龍王寶應征帶領兵馬,潛入紅水河底,鑿穿官兵的船底,敵官兵全部墜入河中,龍王寶凱旋而歸,與公主成婚,皇後嫌附馬的螞蝸皮難看,燒掉螞蝸皮,螞蝸人也隨之死去。壯皇親自埋葬螞蝸,下令從今後每年這天舉行埋螞蝸活動,模仿螞蝸動作跳舞、唱螞蝸功德歌,從此過起螞蝸節跳起了螞蝸舞。

過去每年正月十五,人們成群結隊去田坎地角翻找螞蝸,然後把找到的螞蝸用自紙包好,裝進用梓木做成的小棺材中,敲鑼擊鼓。用彩轎抬進社亭中的供桌上供奉。

鼠日這天,各村寨人聚集一處,讓找到新螞蝸的人,從頭年埋螞蝸的地方取出螞蝸屍骨重埋。埋螞蝸後便舉行祭祀活動。立一根三丈三尺的長竹篙,竹篙上懸三條三丈長的白布飄帶,飄帶末端係紅、黃、綠的彩帶,叫懸幡,然後由衣著美麗的男女青年以問答形式唱歌。介紹螞蝸節的來曆,頌揚螞蝸的功德。

螞蝸舞者頭戴鬼神獸麵具,半裸身體、大腿用籃黑白三色畫出道道痕印。舞到精彩處,觀者發出“呼——喂”的應和聲。到了晚上點起火把繼續舞。然後把螞棺材裝入五彩花轎中,由八人抬著,吹嗩呐,前呼後擁周遊田垌,擎起的火把宛如一條火龍在遊動,十分壯觀好看。

埋好螞蝸後,把帶來的酒、肉、五色香糯飯擺在地壩上,開懷暢飲,盡興才散。

瑤族長鼓舞

這個舞蹈的起源,傳說是瑤族的祖先盤王上山打獵,追趕一隻中了箭的野羊時,不幸隨野羊滾下山崖。被梓桐木杈死。盤王的六個兒子聞訊趕來,悲慟萬分,砍下梓桐樹挖成長筒,剝羊皮蒙在兩頭,敲敲打打,以示為父報仇。此後,瑤族後裔形成此儀祭祀祖先,並成為一項重要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