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日神之國,名為“昆吾”。“昆吾”又解為“日正中處也”。《淮南子·天文》:“日至於昆吾,是謂正中。”張衡《思玄賦》:“躋日中於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甲骨文“昆”字的形象是雙足舞蹈於日下,可見“昆”舞是迎日子天之正中的舞蹈。也就是夏伯昆吾的祀日舞蹈。
甲骨文中還有三人舞於日下的形象,釋為“眾”字。《殷墟文字甲編》二八五八載有:“今日眾舞。”“舞”字頭像日形,兩臂飾羽毛,擊鼓而舞,可能是巫人扮日中金鳥起舞的形象。
最古老的舞譜
據國外文獻記載,西方最早的舞譜產生於15世紀末。近幾年來,中國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冰在研究巫舞的過程中,從民間采集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舞譜——八卦舞譜。周冰在《舞蹈藝術》叢刊中初步公布了這一新發現。這種以陰陽為綱紀,八卦符號的方位為舞蹈動作運動的指向,五行為定位,同巫詞咒語相結合的舞譜,始源於夏禹時代。先秦曲籍所載的“禹步”、“舞八風”,民間稱之“踩八卦”,也就是“八卦之風”。這種祭祀舞蹈,作為夏文化的組成部分,一直流傳到今天。從已經采集到的這種舞譜的眾多圖譜來看,它們所表示的不是平麵的二維空間,而是三維空間的立體的球體,因此在記錄多變的舞蹈步法、手勢和舞台圖形上,具有獨到的長處和科學性。八卦舞譜的發現,不僅為舞蹈史的研究開辟了新領域,也為《周易》研究提供了新課題。
最古老的舞蹈教材
約公元前11世紀,西周立國,淡化殷商的神權統治,強調人權統治。相傳西周初年,周公旦製禮作樂,強化樂舞的政治作用與教化作用。製定“六舞”(或稱“六代舞”)和“小舞”(或稱“六小舞”)。“小舞”是教育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稱“國子”)的必修課。由“掌國學之政”的樂師任教。“小舞”是用於周代貴族少年的舞蹈教材,也是用於各種祭祀的舞蹈。據《周禮·樂師》載,“小舞”包括:
1.“帔舞”舞者執全羽或五彩繒(絲綢)麗舞。可說是今日“綢舞”和古之“巾舞”的源頭。用於祭祀社稷(社神和穀神,也是國家的稱謂)。
2.“羽舞”舞者執折羽(半分開的羽毛)而舞。有如雲南石寨山滇王墓出土銅貯貝器蓋紋飾的舞人形。“羽舞”有非常古遠的曆史。與原始狩獵生活和圖騰崇拜關係密切。周代用於祭祀宗廟或四方神。
3.“皇舞”舞者戴鳥羽帽,穿翡羽衣,或執五彩羽而舞。遠古岩畫、出土文物青銅銘文徽號有不少頭戴鳥羽作舞狀人形。至今許多少數民族如瑤、苗、哈薩克及白馬藏人,仍有頭戴鳥羽起舞習俗。戲曲中的“瓴子功”,更是具有高度技術與藝術水平時“羽舞”。周代以“皇舞”祭祀四方神或求雨。
4.“鹿舞”舞者執犛牛尾裝飾的舞具而舞。上古有“葛天氏之樂”三人執牛尾歌舞的傳說,內蒙古陰山岩畫有執牛尾歡舞的人形。古代的“拂舞”,今民間秧歌隊領舞者執拂塵而舞的風俗,也許與“旄舞”有某些傳承關係。周代以“旄舞”用於辟雍(周王朝的大學)祭祀。
5.“幹舞”舞者執盾而舞。曆代“武舞”及民間各式“盾牌舞”均執幹而舞。周代以“幹舞”用於兵事或祭山川。
6.“人舞”不執舞具,徒手而舞。“以手袖為威儀。…長袖善舞”曆史悠久,是我國獨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周代用“人舞”祭祀星辰或宗廟。宋代《樂書》所繪人舞圖,是宋人意想中的周代“人舞”。
祭孔樂舞
為了紀念和頌揚孔子的豐功偉績,曆代都以不同形式舉行了祭孔典禮活動。祭孔樂舞是祭孔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477年,也就是孔子死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將其生前的“所居之堂”立以為廟,令後代“歲時奉祀”;到了漢代,劉邦用最高的祭天大禮“太牢”祭祀孔子;劉妲用“六代之樂”祭祀“先師”;北齊文宣帝用“三獻”之禮祭祀“聖火”;唐玄宗用“六佾之舞”祭祀“至聖”;明孝宗弘治九年改用“八佾之舞”等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來紀念這位偉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