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曆代舞蹈(1)(1 / 3)

殷商的樂舞

殷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殷代,由於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缺乏科學的認識,人們仍然極為相信鬼神。為著祭耙祖先和鬼神的需要,殷人製作了許多樂舞。不過,這些樂舞都不是人們審美的產物,而是宗教崇拜的結果,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

殷商時的樂舞,據甲骨文和古代文獻記載,有招、羽、萬、般、桑林等。

招,又稱韶,也稱大招、九招。據說是商人的祖先天帝舜所作,韶樂是一種很美妙的音樂。

孔子曾聽過這種音樂,過後,三個月不知肉味。招舞大概是伴招樂而招請諸神所跳的祭舞。

《周禮》曾說:“舞大招,以祭四望。”所謂四望,就是四方群神,包括日、月、星辰、風伯、雨師、五嶽、四瀆等神。

隸舞,據說是一種以牛尾作為舞具的舞蹈。在甲骨卜辭中,常可以見到隸舞的記載。它多用求雨的祭祀儀式,有時也用於祈年、祭祀先王和山嶽等祭祀儀式。

羽舞,是用以祭祀四方之神時而跳的一種舞。跳這種舞時,舞者手中拿著五色羽毛。羽舞大概因此而得名。

萬舞,據《韻會》說:“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幹舞稱萬舞。”萬舞是一種武舞。跳萬舞需要眾多的人參加,舞者手中拿著幹戈,以戰鼓伴奏,動作則健有力,場麵甚為壯閼。《詩經》中有些詩曾對萬舞有描繪。《商頌,那》:“庸鼓有皸,萬舞有奕。”《邶風·簡兮》: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萬舞除在祭祀時用以祭祖外,平時也用它來訓練武士和戰士。

般樂,據說是用以祭祀四嶽海河的歌舞,可能是因為舞態盤旋而得名。甲骨卜辭中曾有“王作般隸”和“呼象般樂”的記載。

桑林舞,是用以祭杞自然神的一種舞蹈。傳說湯時大旱七年。據龜卜的要求,說要用人作祭品祭祀上天,天才下雨。湯不忍用人作祭品;便自己穿上麻布粗衣,身披幹枯的茅草,駕著白馬拉的車,以自己為祭品到神社所在的桑林去求雨。於是,天油然作雲,下起了傾盆大雨。人們欣喜欲狂,跳起舞來慶祝。這舞留下來,便是桑林舞。據記載,表演桑林舞時,舞者頭戴五色羽旌,形狀可怖。公元前563年,商的後代宋平公曾以此舞招待晉悼公,舞隊一人場,晉悼公便被嚇得退到房裏去了,並因此而得了一場病。

北裏之舞,為商紂王時所作。商紂王是一個荒淫的君主,好酒淫樂,他覺得以前的那些樂舞不足以為樂,便使樂師師渭製作淫聲,北裏之舞。靡靡之樂。據說這種歌舞演奏起來,能迷魂奪魄,想來是一種很猥穢的舞蹈。商紂王曾在沙丘舉行晚會,“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一邊演奏這樂舞,一邊讓男男女女光著身子在其中相互追逐作樂。

漢代的楚舞

在漢代,與“楚聲”相輔而行的是楚舞的發展。古代的“樂”,包括音樂與舞蹈。“歌主聲,舞主形”(《通誌·樂略》)。歌與舞相呼應,舞蹈要應和音樂的節奏,“兀動赴度,指顧應聲”(傅毅:《舞賦》),無論停頓還是舞動都要合著旋律,手指目顧都要應著節奏,受楚聲的製約;其節奏快慢、韻味風采,都要與楚聲相一致。因而在樂舞結合的漢代,隨著楚聲的流行,楚舞必然如影隨形一起傳播,甚至比楚聲影響更大,發展更快,像春江湖水,灩渡萬裏,衣被兩漢舞壇400餘年,在中國古代舞蹈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在漢代舞蹈中,一般舞蹈大都屬於楚舞體係,它以其婉曲流動的藝術美和富於浪漫遐想的色彩,與手執幹戚羽旌的中原宮廷的典重肅穆的雅舞迥然不同。費秉勳在《楚舞考略》一文中說:“楚舞的第一個特色是飄逸。體現楚舞飄逸風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長袖。”第二個藝術特色是“輕柔”。輕柔美的造成,主要得力於腰肢的纖細靈活。此外,環右舞奇的服飾“尚華豔”。這種看法是正確的。長袖、細腰,是楚舞的基本特征,也是與荊楚一帶長期形成的地方風尚和審美觀緊密相關。長袖是舞者手臂的自然延伸。舞者揚舉長袖,在空中飄揚,忽如煙起,忽如虹飛,給人以飄灑的美感和遊龍登雲的神韻。張衡《西京賦》中的“奮長袖之颯墉”,傅毅《舞賦》中的“袖如素蜿”。崔駟《七依》中的“振飛轂以舞長袖”

等,都是形容長袖飄動的一刹那。從安徽壽春出土的玉雕舞女(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安徽臨泉古城曾莊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對稱玉雕舞人(今藏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都可證明這一點,兩者都是一臂將長袖橫向甩過頭部,在頭頂之上形成一個“S”形曲線。在全國各地出土的漢畫像石、畫像磚中的舞女形象,都是突出長袖舞動的一瞬間,從而造就了體態如“矯龍”、“驚鴻”的藝術效果,顯示出楚舞飄逸的特色。如《南陽漢代畫像石刻》的《舞樂百戲》中,就是如此。

重細腰,是楚舞的又一特色。古代舞者,尤其是舞女,以細腰為美。因為纖細的腰肢,更能顯示楚舞婉曲流動的藝術美和富於浪漫遐想的強烈色彩,以飄逸的藝術風格。曆代詩人墨客無不用“纖腰長袖”形容楚舞的藝術特色,如:

今鼓舞眷繞身若環,曾繞摩地,扶於阿那,動容轉曲,便娟擬神,身若秋藥被水,發若結旌,馳騁若驚。(《淮南子·修務訓》)委蛇蚺娟,雲轉飄忽。體如遊龍,袖如素蜿。(傅毅:《舞賦》)這裏把楚舞中婀娜多姿的腰肢動作、飄動長袖的舞姿描繪得非常鮮明生動。這一習俗,為後世所繼承,唐人詠舞的詩文中。出現了“纖腰舞盡春楊柳”(薛能:《柳枝詞》),“至今猶自細腰多”(劉禹錫:《踏歌行》)等著名詩句就是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