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曆代音樂名人、名家師曠(3)(1 / 3)

任光(1990-1941),現代作曲家。筆名前發。浙江嵊縣人。出生於一個石匠家庭,從小喜愛民問音樂。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先學鋼琴調音技術,後學作曲。中間曾在越南法國商人經營的亞佛琴行當過技師。1928年回國,經日漢介紹參加“南國社”的活動。先後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蘇聯之友社的革命音樂組織。後又進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擔任音樂部主任。在他主持下,灌製了大量進步歌曲的唱片。1934年,他為電影《漁光曲》譜寫了同名主題歌。這首歌曲,是他以江南民歌的旋律為基調,結合船歌體裁的節奏特點譜寫而成,曲調委婉動人,有濃鬱的抒情色彩,表達了作曲家對受苦群眾的深厚同情。《漁光曲》的傳唱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也獲得國內外文藝界的好評。在蘇聯一個國際性電影比賽中獲得歌曲創作獎。隨後,他又創作了《抗敵歌》、《月光光》、《王老王》等電影歌曲。並譜寫了很多富有戰鬥性的群眾歌曲,如《大地行軍曲》、《打回老家去》等。1937年,他又創作民族器樂曲《彩雲追月》、《花好月圓》等。同年,他再次去法國考察音樂,在巴黎音樂師範學院進修。此時,曾參加由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等人發起的“民眾文化協會”的活動。組織“巴黎華僑合唱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8年回國。立即投入火熱的抗日歌詠運動,創作了《高粱紅了》、《洪波曲》(歌劇)等作品。1939年又去東南亞一帶從事愛國僑胞的抗13救亡歌詠活動,曾輔導過“銅鑼合唱團”。1940年,回到重慶參加大後方政治部的音樂工作,並在育才學校兼音樂課。他堅持白色恐怖下的進步音樂活動,組織“教師合唱團”,主持演出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節目。同年10月,受黨組織的派遣,到皖南參加新四軍,負責軍內音樂工作。後來,在皖南事變中光榮犧牲。

任光是我國30年代優秀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但在思想上飽含著革命精神,就是在藝術上也具有民族化大眾化的特色。他為革命音樂獻身的光輝業績,永遠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放射著光芒。

麥新

麥新(1914~1947),現代作曲家、歌詞作家。原名孫培元、孫默心,別名鐵克。上海浦東人。出身於職員家庭。從小隨姐姐學鋼琴,受到良好的音樂啟蒙教育。後仍不斷自學音樂。“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加入“民眾歌詠會”、“業餘台唱團”、“歌曲研究會”等進步音樂組織。此時,開始創作歌曲和歌詞。1936年與孟波合編《大眾歌聲》,出版三集。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杜國庠領導的上海。戰地服務團”,做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轉到國民黨部隊內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40年到達延安,被分配到魯迅藝術學院音樂部工作,任音運科長,主持邊區作曲者協會工作。1942年“文藝整風”前後,發表許多戰鬥性短文和研究性文章,並編輯《歌曲》月刊。抗戰勝利後,隨軍參加東北新解放區的工作。先後擔任阜新地委、開魯縣委的宣傳部、組織部長。1946年6月,在開魯縣下鄉工作途中,遭遇國民黨殘匪的襲擊,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麥新一生創作歌曲、歌詞約有60多酋,有戰鬥性群眾歌曲·其中《大刀進行曲》、《遊擊隊歌》、《行軍歌》等最為突出,它們反映了群眾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比憤恨。還有兒童歌曲如《鏟東鏟東鏟》、《馬兒萁正好》、《勇敢的小娃娃》、《兒童哨》、《向前衝》、《好同誌不要哭》等,它們通過明快的旋律、活潑的節奏,刻劃了戰時中國兒童那種天真、樂觀、富有朝氣的生動形象,表達了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此外,他還有歌詞創作,如孟波的《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呂驥的《保衛馬德裏》、冼星海的《隻怕不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