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曆代音樂名人、名家師曠(3)(2 / 3)

等歌曲的歌詞。麥新的創作受到了當時人們的重視和歡迎,他繼承聶耳的戰鬥傳統,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馬司

馬可(1918~1976),現代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江蘇徐州人。出生於一個自由職業者家庭。幼年時期就顯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和敏感,喜歡民間音樂,深受民歌的熏陶。1935年,在河南大學化學係學習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發起組織“怒吼歌詠隊”

,選編、教唱抗日歌曲。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創作《保衛我們的平津》、《抗日五更調》等群眾歌曲。1937年,他走出化學實驗室,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的巡回演劇第三隊,到山區農村宣傳演出,接著到武漢參加周恩來同誌領導的政治部三廳工作,在抗敵演劇隊第十隊負責音樂創作和指揮。在這段時間,他創作了《保衛洛陽》、《守黃河》、《呂梁山大合唱》、《遊擊戰歌》等200多首作品;編輯《牙牙集》、《老百姓戰歌》歌曲集。1939年,他到達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學習,後被分配到音樂部音工團工作。1942年轉音樂研究室,從事民族民間音樂的整理、研究工作。同時,參加“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活動,編選民歌集有《陝甘寧邊區民歌第二集》、《審錄》、《秧歌曲選》等:創作《張二嫂養娃娃》

、《賀龍》、《紀念碑》、《小喜鵲》等歌曲。1943年,延安開展新秧歌運動,他創作《南泥灣》。《變工隊生產》、《黃河水手歌》;秧歌劇《夫妻識字》;集體創作《周子山》、《減租會》、《下南路》等。特別是集體創作的歌劇《白毛女》,他是歌劇音樂的主要執筆者,發揮了他的創作才能和音樂素質,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取得可喜的收獲。被譽為新歌劇的裏程碑。1945年,他隨魯藝去東北解放區開辟工作,這時期,他創作的歌曲有《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管弦樂曲《陝北組歌》;歌劇《血海深仇》等。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中央戲劇學院歌劇係主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音樂室主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等職務。還兼任中國音協常務理事、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戲曲研究》雜誌主編。他在教學、科研工作的餘暇,還從事創作各種歌曲數百首。比較流行的有《人定勝天》。《青年駿馬在飛奔》、《你聽,祖國在召喚》、《雷鋒,我們的榜樣》、《石油小唱》等。還為歌劇《小二黑結婚》譜曲;為電影《畫中人》、《梅蘭芳》、《江河激浪》配音;有傳記文學《冼星海傳》;有理論著作《中國民問音樂講話》、《生活中少得了音樂》、《時代歌聲漫議》、《冼星海是我國傑出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音樂家》及《冼星海兩傳》等,還有許多學術論文。

馬可的一生是為祖國、為人民、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戰鬥的-生。他的巨大貢獻,在中國現代音樂發展史上是不可磨滅的。

邦律成

鄭律成(1918~1976),現代作曲家,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戰士。原籍朝鮮,出生於全羅南道光州的貧苦家庭,幼年受姐姐的影響,很早接觸音樂,學習六弦琴。後隨親人來中國,參加朝鮮抗日團體“義烈團”。1935年,參加“朝鮮民族解放同盟”,在南京、上海等地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同時,隨俄籍女聲樂家克裏洛娃學習聲樂,抗日戰爭爆發後,去延安,先入陝北公學學習,後轉魯迅學術學院音樂係學習樂理、作曲,創作著名歌曲《延安頌》,同年,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擔任音樂指揮。年底參加中國共產黨。1939年又回到魯藝任聲樂教員。這時期,他創作的歌曲有《新山歌》、《延水謠》;《發動遊擊戰》、《準備反攻》